半夏

藥材名稱:地茄子

名稱出處:《雲南中草藥選》

概況

異名:地茄子草(《中藥大辭典》),小銅錘、地鈕子(四川),翳子草(貴陽),銅錘草(雲南、廣西),罵補神(廣西侗語),烏金鐘(廣西苗語)。

基源:為桔梗科銅錘玉帶草屬植物銅錘玉帶草的全草或果實。銅錘玉帶草屬全世界約35種,中國有3種。

原植物:銅錘玉帶草Pratia nummularia(Lam.)A.Br.et Aschers.〔Pratia begoniifolia(Wall.)Lindl.]

形態: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莖平臥,長12~55cm,被柔毛,不分枝或在基部有長或短的分枝,節上生根。葉互生,葉片圓卵形、心形或卵形,長0.8~1.6cm,寬約1.8cm,先端鈍圓或急尖,基部斜心形,邊緣有鋸齒,兩面疏生短柔毛;葉柄長2~7mm。花單生於葉腋,花梗長0.7~3.5cm,無毛;花萼筒壇狀,長3~4mm,寬2~3mm,無毛,裂片條狀披針形,伸直,長3~4mm,每邊緣有2或3個小齒;花冠紫紅色、淡紫色、綠色或黃白色,長6~7mm;花冠筒外面無毛,簷部二脣形,裂片5,上脣2裂片,條狀披針形,下脣裂片披針形;雄蕊在花絲中部以上連合,花絲筒無毛,下方2枚花葯頂端生髯毛。漿果紫紅色,橢圓狀球形,長1~1.3cm。種子多數,近圓球狀,稍壓扁,表面有小疣突。(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398頁.圖6309)

生境與分佈:生於田邊、路旁、丘陵、低山草坡或疏林中的潮溼地上。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地區。

生藥

採集:8~9月採收,除去雜質,晒乾或鮮用。

貯藏:晒乾用者置乾燥處,防蛀。

藥性

性味:澀,微溫。

功效:固精,順氣,消積,散瘀。

主治:遺精,白帶,疝氣,疳積,癰腫,金瘡出血。 ①《分類草藥性》:“治男子遺精,女子白帶,順氣散瘀。治一切頭暈,補氣,燉肉服。” ②《四川中藥志》“順氣,消積,化痰,散瘀血,消癰腫。治金創出血,膀胱疝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

使用注意:《四川中藥志》:“溼熱滯澀者及孕婦勿用。”

臨床應用

配伍應用:①配金櫻子,治遺精、白帶。 ②配劉寄奴,治子宮脫垂。 ③配川楝子、小茴香,治疝氣。

方選和驗方: 《香港中草藥》:“治膀胱疝氣:銅錘玉帶果實30g,川楝子12g,小茴香12g。水煎服。”

單方應用:①《雲南中草藥》:“治角膜潰瘍,銅錘玉帶草鮮果實,取汁點眼。” ②《香港中草藥》:“治風溼痺痛,跌打損傷:銅錘玉帶全草120g,白酒500ml。浸泡2~5天,每服10~15ml,每天服3次。”

食療:①《四川中藥志》:“治子宮脫垂:地茄子,三匹風,劉寄奴。燉豬肚子服。” ②《四川中藥志》:“治小兒疳積:地茄子、柑子刺。蒸豬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