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生繁殖

[拼音]:nongye jixiehua

[英文]: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用各種動力和作業機械裝備農業,以取代人、畜力工具的過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狹義的農業機械化常指種植業的機械化。廣義上則還包括林業機械化、畜牧業機械化、漁業機械化(見漁業機械),以及農業產前準備和產後農產品乾燥、貯存、初步加工、運輸等環節的機械化(見農產品加工機械、農業運輸機械)。

農業機械化的實施需要與不同地區的農業耕作傳統、各種農業工程和農業生物技術措施緊密結合,建立相應的運輸、通訊、供應、維修、技術服務和教育培訓等基礎設施,並最終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合理再分配,才能獲得經濟效益。因而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過程,又是農業技術改革與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業與工業、交通運輸業、鄉鎮企業等其他國民經濟部門協調發展的過程。

一個國家、地區或農業生產單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程度或水平常以機械或動力的配備數量來表示,如單位耕地面積或每個農業勞動力擁有的拖拉機臺數或全部農業機械的總功率等。也可以一個農業生產單位或一種作物、一種畜、禽、魚生產過程中使用機器的作業量佔總作業量的百分數來表示。上述幾種指標有時可同時採用。

作用

農業機械化使農業生產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其作用可以概括為:

(1)提高作業的質量和適時性。機器可以準確地不斷重複每一個規定動作,從而大大提高作業的精度,縮短作業時間,避免或減少由於延誤農時而造成的損失,有利於提高土地生產率。

(2)提高工效,減輕勞動強度,改善勞動條件,擴大每個勞力負擔的耕地面積,增加每個勞力飼養畜、禽、魚的數量和作業量,並增強了抗禦自然災害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

(3)改進農產品運輸、貯存、保鮮、加工以至分級、包裝和銷售的手段和條件,有利於提高產後處理的質量,實現農產品增值。

(4)以上作用的集中表現則是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即每個勞力可以生產更多的農產品或創造更多的農業產值。

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農業機械化還有利於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推動農村多種經營的發展,促進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生產面貌,併為逐步縮小工農之間、城鄉之間以及腦力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差別創造條件。

內容

農業機械化涉及耕作學、作物栽培學、動物飼養學、機械、電氣、水利、能源工程和系統工程,以及市場經濟學、運籌學與控制論、人機工程學、生態環境學等多方面的知識。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學科體系,它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農業機械設計製造、拖拉機設計製造、土壤-機器系統力學、農產品加工工程、農業機械經營管理、農業機械運用和農業機械修理等。

一個國家的農業機械化要在研究不同地區和各類農業生產系統機械化發展規律性的基礎上進行。而要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化的作用,則需要以下 3類部門分工協作、相互配合:

(1)農機工業部門。負責根據國民經濟發展和農業生產的規劃,通過調查分析,瞭解當前和潛在的市場需求,確定不同地區發展農業生產所需的機器專案和機器系統,組織進行機具的研究、開發、試驗、設計、製造和鑑定,組織機電產品的銷售和配件的供應,建立維修與技術指導的服務網點,以及組織有關產品使用和保養的技術培訓等。

(2)農機使用者。負責確定機器配備方案,選擇機型和配套動力,組織機器的購置、保管,正確掌握機械的使用、維護、保養和油料的管理等。

(3)農業機械化管理部門。負責研究制定維護農機使用者權益和促進農業生產機械化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技術政策和經濟政策,包括價格、稅收、信貸、補貼、外貿、保險政策,以及有關油料的供應、分配,機器報廢標準,勞動保護和安全的規定等。同時應結合國家綜合農業區劃,制定農業機械化的區劃和發展規劃;組織農業機械產品的鑑定、推廣、運輸監理和人員培訓等。

發展過程和特點

由於各國、各地區的自然、經濟條件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各異,農業內部結構和農作制度等也有差別,因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過程,各個階段發展的重點專案和發展速度、水平等也不相同。但一般都經歷簡單手工具階段、人畜力農具階段、由人畜力牽引的半機械化動力階段,以及主要作業的機械化和各個生產環節的全面機械化、自動化等過程。一般的規律是先易後難、先簡後繁,先經濟效益大的、後經濟效益小的。在農業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種植業的機械化在多數國家發展最早,並常常是一個國家農業機械化的主要標誌。但也有的國家首先發展畜牧業或農產品加工業等的機械化。

從農業機械化的經濟背景看,它的發展一般與工業的發展和缺乏農業勞動力密切相關。如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的發展從農村吸收了大量勞動力,促使農業工人的工資增長。農場主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以維持其農產品的競爭能力,獲取高額利潤,就競相在一些消耗勞動力較多的作業中使用機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農業勞動力的缺乏,更為這些國家的農業機械化增加了勢頭。此外,工業發達國家的農業機械化過程還無例外地表明,每個成功的機械化專案都給農民使用者和機器製造廠商帶來經濟利益。廠商在為農民提供效能良好、工作可靠的機電裝備的同時,還提供完善的銷售服務,及時組織技術培訓和配件供應。國家則對農業機械化事業採取優惠和扶持政策。

工業發達國家的農業機械化

可以美國、日本和蘇聯為代表。

美國

19世紀中葉,為了滿足工業發展以及國內和西歐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大面積開發中、西部土地,以畜力為動力的農業機械開始發展,以彌補農業勞動力的不足。當時的機器結構已較複雜,甚至出現用30多匹馬牽引的穀物聯合收割機,每天可收穫小麥150~180畝。1910年以後,畜力機械逐漸為拖拉機及其配套作業機械所取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加速了拖拉機的發展。到1940年前後,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已基本實現機械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進一步實現了甜菜、馬鈴薯和棉花收穫的機械化。而水果、蔬菜收穫的機械化則由於技術難度大和機器成本高,到60年代以後才逐步得到發展,其中有些機械化專案到80年代初仍處於探索或初步發展階段。

美國農用拖拉機的保有量在1953年已超過 400萬臺,接近飽和狀態。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始終保持在470萬臺上下的水平。至1986年初下降到 447萬臺。但每臺拖拉機的平均功率則由1960年的24千瓦增加到1983年的45千瓦。由於農業的高度機械化和生產的社會化,美國直接參加種植業和畜牧業生產的農業工人在70年代初已下降到只佔總人口的2%或總勞動力的5%。長期以來,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增長速度高於工業和其他部門。在畜牧業生產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已實現了牧草收穫與調製、飼料粉碎、青貯飼料裝卸和擠奶等繁重作業的機械化。50年代起發展禽、畜舍養的成套裝置和現代化飼料工廠。60年代進而發展為環境控制的工廠化舍養場和現代化配合飼料工廠。與此同時,高度機械化的農產品加工業也得到很大發展。

日本

每一農戶較小的經營面積和以種植水稻為主的生產特點,為實現農業機械化增加了難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發展以小型內燃機和電動機為動力的脫粒機、礱穀機、碾米機、製茶機和水泵等固定作業機械。1937年擁有農用內燃機和電動機19.2萬臺,動力脫粒機12.9萬臺,碾米機10.8萬臺。而田間作業直到40年代仍主要依靠人、畜力農具。1950年以後開始發展以手扶拖拉機為動力的田間耕作機械,建立現代化飼料工廠。到60年代中期基本實現了水田耕作、植保、排灌、運輸、水稻脫粒和加工等項作業的機械化,並發展工廠化禽畜場。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又逐步實現了水稻育秧、插秧和收穫作業的機械化。60年代後期開始發展四輪拖拉機。到1986年初,全國擁有四輪拖拉機183.4萬臺,手扶拖拉機255.4萬臺,動力插秧機209.8萬臺,水稻聯合收割機 115萬臺。單位面積水稻生產用工量1984年比1965 年減少了59.2%。但由於田塊面積小,兼業農戶多,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受到一定限制。

蘇聯

十月革命以後,由於國家工業化需要大量勞動力和各種農產品,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就重視農業機械化的發展。30年代開始首先在消耗勞力最多的耕地和穀物收穫環節實施機械化,穀物播種也較早採用機械,以提高播種質量和保證適時播種。50年代初基本實現了穀物(主要是小麥)生產的機械化。其中耕地和播種作業的機械化程度接近 100%;穀物聯合收割機收穫面積佔穀物總播種面積的78%。60年代以後,逐步發展甜菜、馬鈴薯等作物生產的機械化,而棉花收穫的機械化則到70年代中期以後才較快發展,到1982年機械化程度達到55%以上。水果和蔬菜生產,特別是收穫作業的機械化水平還較低。畜牧業的機械化從60年代末開始加快發展,70年代頭 5年提供的畜牧業機械和裝置比60年代同期增加兩倍以上。1983年,蘇聯平均每畝耕地擁有農用動力154 瓦,其中拖拉機49瓦。拖拉機的年產量從1960年起即已超過美國而居世界首位,穀物聯合收割機的年產量也高於美國。

中國的農業機械化

中國是人均耕地少、農業勞動力多、經濟上處於發展中狀態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歷史上,許多農業生產工具的發明創造比西方國家早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它的革新、進步則因漫長封建社會的束縛而十分緩慢。1949年以前,在廣大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仍然使用木犁和手鐮,個別地區甚至處於“刀耕火種”的原始狀態。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一些外商和中國民族資本家開始在上海等地建立生產小型內燃機、軋花機、碾米機、礱穀機、水泵和榨油裝置等的機器製造業,在黑龍江開設火犁公司,規模都很小。20世紀20~30年代,還曾在上海、蘇州等地設廠生產手動噴霧器和犁、播種機、中耕機等畜力農具,但推廣應用極少。在河套地區、河北定縣、珠江三角洲和海南島等地,少數官辦、僑辦的農業試驗場、墾殖公司和農場曾使用一些進口拖拉機和配套作業機械。抗日戰爭期間,在重慶國民黨政府統治區辦有小型柴油機、噴霧器工廠和中國農具公司。抗戰勝利後曾利用聯合國戰後物資試辦了少數機械化農場、抽水機站、農具製造公司和鄉村工業示範工廠。40年代後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和冀魯豫解放區創辦了查哈陽、九三、冀衡等機械化農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首先進行了舊式農具的增補和新式畜力農具的研製、推廣工作。1950~1957年間,共推廣各種新式畜力農具511萬件,同時在一些國營農場和國營拖拉機站作業地區,發展以進口拖拉機為主要動力的田間作業機械化。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機械工業部門已開始成批生產包括穀物聯合收割機在內的15種拖拉機配套農機具。1959年,第一拖拉機制造廠建成投產。到1965年,共建成7個拖拉機廠,還改建和擴建了一批生產內燃機和農、林、牧、副、漁各業機械的製造廠。農用拖拉機和配套農機具的供應量、國營農場和農業機械管理站的農機擁有量逐年增加,農業機械化水平逐步有所提高。農業機械原來全部由國家計劃生產、計劃分配並由國家或集體經營,曾出現機具不適用、質量不夠好、利用不充分、維修不及時、積壓和經營虧損等現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實施,中國的農業機械化開始有步驟、有選擇地朝著因地制宜和講究經濟效益的方向發展。農業機械的生產供應納入了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軌道,由國家和集體經營為主轉變為以村、鄉、聯戶或農戶經營為主,由單一發展種植業機械化轉變為多種經營的機械化。1986年末,農民個人、聯戶和聯合體擁有的拖拉機、農用汽車和農機固定資產分別佔全國擁有量的87.8%、64.4%、和66.2%。1986年全年實際完成機耕面積54647萬畝,佔當年耕地面積的37.9%;機播面積19435.2萬畝,佔總播種面積的 9%。機械收穫面積8260.2萬畝。機械化植保面積13458萬畝,機械鋪膜面積188.8萬畝,機械脫粒量24648萬噸,佔全國糧食產量的63.2%。機電灌溉面積39126.5萬畝,佔有效灌溉面積的59%。在一些大城市郊區建立了大型機械化的養雞場和乳牛場;水產養殖機械、各型飼料加工裝置和農副產品加工機械等也都有較大的發展。

中國(除臺灣省外)主要農業機械歷年年末的擁有量見表。

發展趨勢

在工業發達國家,農業機械化正向更全面、更高的效率和自動化發展。表現在:

(1)通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相互適應和結合,促使那些仍然使用人工操作或雖已使用機器但效果較差的作業專案實現機械化。如利用光電技術進行水果和黃瓜等的分選;培育、採用適於機械收穫和運輸的果蔬品種和栽培方式;發展田間直接收穫、分級、包裝的蔬菜機械等。

(2)電子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為農業機械操作、控制和調整的自動化,以至全部作業過程的自動化創造條件。各種電子監測儀表已越來越多地在播種、施肥、植保機械,拖拉機和穀物聯合收割機等大型農業機械上應用;微型電子計算機則根據對機器作業狀態的監測結果,自動調整機器的行進方向、行進速度和工作部件的工作引數。由電子計算機控制的自動化灌溉系統、大型溫室和禽畜飼養場,也已由實驗逐步轉入實用階段。電子計算機還將更廣泛地應用於農業機械的試驗和設計,農業機械化規劃的制訂以及農業機械的配備和管理等。農業機器人,以及採用各種控制軌道系統,特別是固定軌道的田間桁架式作業機械系統已在一些國家開始研究。

(3)出於規模效益的考慮,在美國和蘇聯等國家,農用拖拉機及其配套機具和穀物聯合收割機等自走式農業機械向大型、寬幅和高速、高質、高效化發展的勢頭,有延續的趨勢。但重型機器對深層土壤壓實的問題已引起注意。

(4)減少能耗特別是節省石油燃料的問題受到普遍重視。風力、水力、太陽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正展示廣闊前景。如太陽能已被用於農產品的乾燥、溫室供熱和牧欄供電等領域,作物莖稈和其他農業廢棄物料被用於生產酒精、沼氣等。

(5)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良性迴圈的要求已日益迫切地提到農業機械化工作者的面前。由耕作造成的水土流失和重型機器對土壤的壓實問題已引起注意,免耕法和少耕法將繼續發展。使用石油燃料、化肥和農藥引起的汙染問題將推動發展各種無汙染能源、有機肥料、植物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法及相應的機具裝置。

中國現階段因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還較低,工業基礎還較薄弱,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是人力、畜力和機電動力並存的局面,並將採取聯產、合作、代耕等多種經營形式來發揮農業機械化的規模效率和經濟效益。從全國來說,對穩產、高產有重要作用的種植業機械化專案如排灌、鋪膜、病蟲害防治、糧食乾燥等作業的機械化,平原旱作地區的機械化,以及在資金積累和勞動力轉移方面見效較快的農副產品加工業、農村運輸業和畜禽、水產養殖業等的機械化將得到優先發展。隨著國家工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業機械、燃料、電力等與農產品之間比價的降低,農民收入和積累的增加,農村產業結構的變化和農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中國的農業機械化將沿著自己的道路,由區域性作業環節發展到全部生產過程,走向新的、更高的發展階段。

參考文章

農業機械化晗薇的夢想農業工程農業機械化作業技術農業工程果園冬季農業機械化技術農業工程農業機械化生產措施農業工程內蒙古扎魯特旗農業機械化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作用農業工程推進農業機械化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農業工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第一條的內容、主旨及釋義法律釋義和解釋農業裝備水平提升加速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農業工程大豐市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程序農業工程對農業機械化認識的誤區農業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