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灼

[拼音]:daoyingwen

[英文]:Pachydiplosis oryzae

昆蟲綱雙翅目(Diptera)癭蚊科(Cecidomyiidae)。水稻害蟲。中國分佈於臺灣、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貴州和雲南南部;在越南、泰國、緬甸、印度、斯里蘭卡和印度尼西亞也有分佈。除主要為害水稻外,也取食野生稻和遊草等。幼蟲侵蛀水稻生長點。使葉鞘受刺激長成“蔥管”狀。中國原只在區域性山區發生嚴重;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單、雙季稻混栽區和雙、三季稻混栽區,有蔓延擴大為害趨勢。

成蟲似蚊,體長3~5毫米,橘紅色(雌)或淡黃紅色(雄),觸角黃色,腹部末端有1對瓣狀片;卵長橢圓形,初時乳白色,後變紫紅。老熟幼蟲體長3.3毫米,紡錘形,乳白色,第2節腹面有一紅褐色的叉狀胸骨片;蛹體長約4毫米,橘紅色,頭部有分叉的額刺1對,前胸背面前緣具刺 1對。在中國廣東、廣西、福建、江西和雲南一年發生6~8代,廣東南部和海南島9~11代,一般在第3代以後發生數量激增,中稻、單季稻、晚稻秧田和本田易嚴重受害。多數以第 1齡幼蟲在田邊、溝邊、壩邊遊草上越冬,也可在再生稻或野生稻秧苗上越冬。成蟲有趨光性。卵散產在嫩葉片上,少數在葉鞘上。每雌可產卵130~230粒,飛行力弱。幼蟲多在黎明前孵化,初孵幼蟲藉溼潤露水作短距離爬行,從葉鞘上部和葉舌縫隙侵入葉鞘內側,或侵入生長點和腋芽。受害秧苗基部顯著膨大的稱為蔥管,或稱“大肚秧”,是典型症狀。蛹在蔥管內可上下移動。稻癭蚊生活的適宜溫、溼度約為23~27℃和相對溼度90%以上。不耐高溫乾旱。降雨量大、雨日多的年份有利發生。種植制度複雜的混栽稻區,因幼蟲在田間易與適於侵蛀的苗期和分櫱期相遇,存活率大,繁殖力強,可促使大發生。水稻抗性品種不適於成蟲產卵,受害較輕,天敵主要是寄生蜂,如黃柄黑蜂、斑腹金小蜂和稻長距旋小蜂等。防治方法:冬春結合積肥剷除遊草,壓低蟲源;改進栽培技術,施足基肥;培育抗性品種;掌握成蟲羽化和幼蟲孵化高峰期,施用樂果、磷胺和呋喃丹等,根區施藥效果更好。

參考文章

晚稻秧苗須防稻癭蚊糧食作物水稻稻癭蚊糧食作物晚稻稻癭蚊防治糧食作物做好晚造種子消毒和秧田稻癭蚊、三化螟防治糧食作物晚造水稻種子消毒和秧田稻癭蚊防治方法糧食作物注意五代稻癭蚊的防治!!糧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