薜荔

藥材名稱:樗葉花椒

名稱出處:《新華本草綱要》

概況

異名:食茱萸(《中藥大辭典》),椿葉花椒(《廣西藥用植物名錄》),

子(《本草拾遺》)。

基源:為芸香科花椒屬植物椿葉花椒的果實、根、及葉。

原植物:椿葉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et Zucc.(Fagara ailanthoides Engl.)

歷史:椿葉花椒,在現代一些藥學著作中,常被誤認為即歷代本草中的食茱萸,食茱萸經黃勝白、陳重明考證,認為它不是花椒屬植物,而是吳茱萸屬的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Juss.)Benth.並認為藙、

、艾子、殺子等名,都是其不同名稱。在歷代本草中,尚有

子這一名稱,欖子究為何物?《本草拾遺》謂:“

子出閩中江東,其木大加樗,莖間有刺,其子辛辣如椒,南人淹藏作果品,或以寄遠。”但也有一些本草,認為

子即食茱萸,《通志》謂:“

子,一名食茱萸,以別吳茱萸。”《綱目》則謂:“食茱萸,即

子也,蜀人呼為艾子,楚人呼為辣子,古人謂之藙及

子。”根據上列記載,從“莖間有刺”這一特點來看,欖子決非食茱萸,而可能系花椒屬植物。近代一些藥學著作,便把

子和椿葉花椒等同,認為

子即椿葉花椒。儘管

子某些記載和椿葉花椒有許多相似之處,是否便可認為即椿葉花椒,論證尚嫌不足,尚待進一步研究。

形態:大喬木。樹幹上常有基部為圓環狀凸出的銳刺,樹皮灰褐色或黑灰色,有縱裂紋,幼枝髓部常中空。單數羽狀複葉,葉長25~60cm,最長的可達100cm,葉柄基部粗大,葉軸渾圓;小葉11~27,對生,紙質或硬紙質,具小葉柄,柄長2~4mm,葉片為狹長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7~13cm,寬2~4cm,先端狹長尖或尾狀尖,鈍頭而微凹,基部圓鈍,略不等齊,上面深綠色,中脈和側脈略下凹,下面蒼灰色,幹後通常為灰白色的粉霜狀,兩面無毛,邊緣具淺圓鋸齒,齒縫間有透明腺點。傘房狀圓錐花序,頂生,花序長10~30cm,花枝開張;花密茂,淡青色或白色;苞片細小,卵形,端尖;萼片5,廣卵形,端尖或鈍;花瓣5,長圓形,兩端鈍或先端圓而基部截形,長約2.5mm;雄花雄蕊5,花葯廣卵圓形,藥隔頂端有透明腺點1顆;退化心皮短小,頂端2~3叉裂。成熟心皮2~3,紅色,分果瓣先端具極短的喙嘴狀尖;種子廣卵形,棕黑色,有光澤。花期8月,果期11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542頁.圖2814)

生境與分佈:生長於溼潤的山坡密林或路邊。分佈於中國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日本也有。

生藥

採集:10~11月果實成熟時採摘果實,晒乾。

化學性質

含N-去甲白屈菜鹼(N-Norchelerythrine)、氧化光花椒鹼(Oxynitidine)、巖山椒醯胺(Arnottianamide)[1]。果皮和種子含異回芹素、愛草腦、香柑內酯[2]。根含白鮮鹼、茵芋鹼、光花椒鹼、樟葉木防己鹼和花椒亭[3]。木蘭鹼[4]。木部含一叔胺,製得其黃安酸鹽(Flavianate)[4]。樹皮含木防己鹼[4]。根皮含花椒亭和橙皮甙[5]。

參考文獻

[1] Dictionary of Alkaloids.Chapman and Hall Eld,1989:617。


[2] 藥學雜誌 1953;73(7):770。


[3] 藥學雜誌 1966;86(7):631。


[4] 藥學雜誌 1958;78(12):1441。


[5] 藥學雜誌 1966;86(8):1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