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聖寺光塔
[拼音]:Huaihe Liuyu guihua
[英文]:Huaihe River Basin planning
淮河位於長江、黃河之間,流域面積27萬km2,其中淮河水系19萬km2,沂沭泗水系8萬km2(見圖)。
流域概況
水系
淮河干流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見彩圖),由西向東流入洪澤湖。出洪澤湖後分為兩支:一支經高郵湖、邵伯湖在江蘇省揚州市東南流入長江,稱入江水道,最大洩洪能力為12000m3/s;另一支經蘇北灌溉總渠流入黃海,設計洩洪能力為800m3/s。此外,還可經廢黃河洩洪300m3/s,在大洪水時經淮沭新河向新沂河相機分洪3000m3/s。幹流全長約1000km。南岸主要支流有史灌河、淠河,均發源於大別山。北岸主要支流有洪汝、沙潁、渦、澮、新汴、濉等河。淮河流域的東北部為沂沭泗水系,原為發源於沂蒙山流入淮河的支流。12世紀末到19世紀中,黃河改道,佔奪徐州以下泗河和淮陰以下淮河河道。在這時期,由於黃河河床淤積抬高,淮、沂、沭、泗排水受阻,形成了洪澤湖、駱馬湖和南四湖(南陽、獨山、昭陽和微山湖),使淮河南流入江,沂沭泗河則另找出路,東流入海。經1949年以來的整治,沂沭河上游來水有一部分向新沭河分流,其餘經新沂河入海;泗河流入南四湖,經運河入駱馬湖,並接納沂河來水,由嶂山閘洩入新沂河。
特點
(1)中國七大流域中人口密度最大,耕地率最高的流域。據1985年統計,流域內有1.35億人、1.88億畝耕地。災荒對經濟發展和社會安定的影響也相對較大。
(2)位於中國南北氣候的過渡帶,有南方陰溼久雨天氣,也有北方乾熱久旱天氣,洪、澇、旱災威脅都很嚴重。有時一年之內,三災連發;有時連續幾年,連旱連澇。
(3)流域內有18萬km2的平原,大多成片分佈,有利於發展農業和交通,也容易發生大面積洪澇災害。9萬km2的山地丘陵,分佈在逾1000km的狹長範圍內。在山區建一座水庫所能控制的面積大多僅1000~2000km2,不能有效控制洪水和調節徑流。
(4)黃河長期奪佔泗河、淮河河道和多次氾濫決口,使排洪、排澇都無通暢出路。
(5)平原地區跨省河道多,上下游矛盾很多,規劃方案也常因此遷延難決。
(6)沿淮河干流有400多萬畝窪地,本是洪水河床的一部分,小水年可圈堤種植,有200多萬人賴以生活,大水時,圩堤成為行洪障礙,影響著主幹堤防的安全,圩堤內人民生命財產缺乏保障。
治理成就
淮河流域開發較早,歷史上修過許多水利工程。20世紀30年代曾制定《導淮工程計劃》,但實施的工程極少。1950年起,遵照中國政府提出的治淮方針,制定規劃,組織施工,在減輕洪災上取得明顯效果。5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進行過兩次較為全面的規劃,按照歷次規劃,先後建成的工程有:
(1)佛子嶺、梅山、南灣、岸堤等34座大型水庫和5200多座中小型水庫。
(2)洪澤湖、濛窪、城西湖等有控制的蓄洪工程,總庫容達280多億m3。
(3)普遍整修加固了堤防,並擴大了入江水道,開挖了新沂河、新沭河、蘇北灌溉總渠等入海河道。現在淮河中游淮北大堤接近防禦1954年洪水的標準(約40年一遇),淮河下游略高,沂沭泗幹流和淮河主要支流堤防則約防10~20年一遇洪水標準。
(4)疏浚了平原排水河道,開挖了新汴、東魚等新的排水骨幹河道,使近1億畝易澇耕地有70%達到了初步治理。
(5)利用各類水源發展灌溉。除充分利用本流域水源外,還開發利用了部分黃河、長江水源。灌溉面積從1949年的1200萬畝發展到 80年代的11000多萬畝;鹽鹼地已治理70%以上。
(6)京杭運河長江到徐州段已達二級航道標準,目前年運輸量約2000萬t以上;淮河中下游航道狀況也有改善。
(7)水能資源已開發28萬kW,佔可能開發量的42%。淮河流域多災面貌已經改觀。
存在問題
(1)流域抗禦水旱災害的能力仍不高,大洪大旱的潛在威脅仍很大;
(2)水資源的綜合效益未能充分發揮;
(3)水體汙染日益嚴重,城鎮附近河段汙染尤甚;
(4)在過去治理中還遺留有水庫安全問題和灌排系統的配套問題等。
規劃
80年代修訂規劃的主要任務是總結50年代後期以來治理和規劃的經驗,擬定治理方案和實施步驟。在規劃進行過程中,中國政府曾兩次召開治淮會議,協調各地的治理要求,研究主要工程措施,並提出規劃任務。規劃分兩步進行:第一步以利用和發揮已有工程的作用為目的;第二步全面修訂規劃。規劃中,仍貫徹蓄洩兼籌和團結治水的指導思想。初步擬定的主要措施為:
(1)加固已建水庫,新建淮河干流和沙潁河山區水庫,進一步攔蓄山區洪水,增加可利用的水源。
(2)更有效地安排中游蓄洩措施。為此,要清除行洪障礙,擴大河道窄段,並做好沿淮圩區安全建設,合理使用沿淮窪地,以擴大中小洪水排洩能力,減少沿淮洪災;同時要修建臨淮崗樞紐,控制大洪水,提高重點保護區的防洪標準。
(3)擴大淮河下游入海出路。
(4)繼續進行沂沭泗地區洪水的東調南下工程,即擴大沂沭河洪水經新沭河分流入海和擴大南四湖洪水經運河南下穿過駱馬湖經新沂河入海的出路。
(5)開挖與茨淮新河配套的懷洪新河,分流淮河中游洪澇水,減輕幹流負擔。
(6)擴大洪汝、沙潁、奎濉等河,擴大梁濟運河等平原排水骨幹河道,逐步完善平原排澇系統。
(7)加強灌區配套,提高灌溉效果。
(8)處理好引黃灌溉和引黃放淤帶來的泥沙,防止淤積下游河道,擴大引黃效益;逐步實施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調水(見南水北調工程規劃);進行安徽省的引江濟淮工程。
(9)結合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使京杭運河二級航道由徐州向北延伸到濟寧;改善淮河干流、沙潁河、通榆河等航道條件。
(10)治理汙染源,控制新汙染源的發展,保持合乎需要的水質標準。
規劃實施後可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但達到這一步以後,與中國發達地區現在的水利條件相比仍有相當差距。從更長遠看,研究和治理的重點將是:
(1)進一步完善防洪體系,使在一般洪水時不致干擾正常生產秩序,在特大洪水時不發生嚴重災害。
(2)進一步研究未來更科學、合理的農業用水需求,緩和流域內水資源不足的嚴重局面。
(3)研究因鄉鎮企業發展帶來的供水和汙水處理上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