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寺木塔》教學反思二篇

《梵天寺木塔》教學反思二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梵天寺木塔》教學反思二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梵天寺木塔》教學反思二篇1

  《梵天寺木塔》是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內容淺顯。結合學生已接觸過文言文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文作為示例讓學生初步瞭解文言文的相關知識,並透過前後知識的聯絡,培養學生養成時而習之,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

  文言文的字詞疏通對於七年級的學生而言,本就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且不說字詞難懂,但就興趣而言,不少學生就已經皺眉搖頭了。如何讓學生愉快地接受文言文,讓文言文的翻譯工作更有效地完成則成為不少語文老師思考的難題。

  備課前我也認真地考慮了這個問題,對於文言文,學生的牴觸心理究竟來自哪裡?無外乎就是文言文的“艱澀難懂”。仔細想一想,文言文真的難懂嗎?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真的不可接受嗎?其實倒也未必,畢竟我們有一隻強有力的柺杖,那就是頁下注釋。可是學生對於書頁下的這塊寶地卻視而不見,為什麼?是不是與我們老師平時文言文教學的習慣有關呢?一味的強調講解完全剝奪了學生自學的權利,以至於不明頁下注釋為何物,因為平時上課他們無需觀察,只要認真聽講,認真筆記就萬事皆可。學生沒有參與思考,只是死記,當然沒有機會品嚐成功的喜悅了。因此必須讓學生參與到文言文翻譯的過程中,只有嘗試,才有成功的可能。

  於是在課前,我佈置了這樣的預習要求:1、查字典,讀準文中生字的字音。2、熟讀課文、參考頁下注釋,嘗試翻譯課文並總結疑難之處。學生欣然接受,在課上檢查預習的環節,學生的朗讀令人眼前一亮,給他們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孩子們也一定會不負眾望。

  文言文對於現代文而言,理解起來的'確有一定難度,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存在差異,因此在個人獨立嘗試之後,同學間的合作學習就顯得的尤為必要了。

  課堂教學中,在疏通文意環節,我設計了組內質疑討論,提出個人的疑難,小組合作解決並總結組內無法解決的問題。於是學生的問題更集中了,在全班交流質疑時,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很有質量,如“貽以金釵”中的“以”,“便實釘之”中的“實”,“但逐層布板訖”的“訖”。透過學生嘗試自學,小組合作交流,學生們對本文的內容都能大致瞭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種方法::結合頁下注釋,確定了一種學習態度:自主嘗試。

  文言文也是教材中一種常態,我們教師首先不能以如臨大敵之勢對待,正所謂“越有難度,越值得嘗試”,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方法和態度的指導。

《梵天寺木塔》教學反思二篇2

  昨天講《梵天寺木塔》最後一個環節是寫作特色談一談,王苗淼站起來發言講到作者對喻浩的描寫簡練傳神,並且舉了“浩笑曰”這個正面描寫的例子和“人皆伏其精練”這個側面描寫的例子,我覺得發言已經很精彩了。她剛坐下,宋丹陽突然站起來說,我覺得作者對講師的描寫也精煉傳神,而且比喻浩還生動可愛,比如錢氏“患其塔動”,他想都沒想就說“未布瓦,上輕,故如此”體現了他的魯莽和盲目自信;塔鋪了瓦“而動如初”時,他犯了難又羞於直接求見喻浩,於是“密使其妻見喻浩之妻”,而且“貽以金釵”,體現了他愛慕虛榮,又深通人情世故的特點。作者對他的描寫可以說是入木三分。

  我邊聽邊在心裡替她暗暗叫好。她讀書細心而且能有自己的獨特體驗實在難得。我備課時只注意到了喻浩這個主要人物而忽略了匠師這個與喻浩對比出現的人物,這位同學獨闢蹊徑,而且對匠師有了更人性化的評價。仔細想想,也正是由於沈括對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都進行了精煉傳神的描寫才讓《夢溪筆談》既散發出科學之光,又散發出文學之光,傳越千年成為經典。

  我們平時備課,總是囿於教材,囿於教參,而在課堂上,一個個聰明的小腦瓜就像一個個活躍的泉眼,汩汩清泉流過總能洗去我們心上的羈絆。他們的發言常常給我們帶來驚喜,他們的質疑常常激烈我們思考,他們課堂上的表現就是活生生的教學資源,豐富著我們的課堂!

  他們也是我們的老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