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箎
[拼音]:kuailiantie
[英文]:wrought iron
古代在較低的冶煉溫度下,鐵礦石固態還原獲得的鐵塊,也稱為鍛鐵、鐵。最早出現在西南亞地區,公元前1200~前1000年,塊鍊鐵的使用已達到一定規模。公元前800年,冶煉方法傳到中歐;公元前500年,傳到英國。在歐洲等地區,直到14世紀煉出生鐵之前,塊鍊鐵一直是主要的鍊鐵方法。冶煉塊鍊鐵,一般是在平地或山麓挖穴為爐,裝入高品位的礦石和木炭,點燃後,鼓風加熱。溫度達到1000℃左右,礦石中的氧化鐵還原成金屬鐵,而脈石成為渣子,要通過鍛打擠出。塊鍊鐵在鍛打前由於疏鬆多孔,也被稱為海綿鐵。
與在較高溫度下冶煉得到的含碳較多、適於澆鑄的液態生鐵不同,塊鍊鐵含碳極低,質地柔軟,適於鍛造成型。塊鍊鐵在反覆鍛打的加熱過程中,同炭火接觸,有可能滲碳變硬,成為塊鍊鋼。塊鍊鐵生產時間長,燃料耗量大,效率不高,但卻以其冶煉工藝條件低、產品鍛造效能好而在古代冶鐵業中佔有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