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能利用規劃

[拼音]:echou kongzhi

[英文]:control of malodor

惡臭的控制包括監測和防治兩方面。

惡臭的監測

惡臭的監測大體分為下列三步:

(1)測定嗅閾值。嗅閾值就是臭味的最低嗅覺濃度。它主要是由經過特殊訓練的人員(以不吸菸的女青年為宜)在特別配製的空氣中,依靠嗅覺來判定的。測定時,必須有幾個人(一般不少於6人)同時判斷,以平均濃度值為嗅閾值。據報道,一些發出惡臭的化合物的嗅閾值(ppm)為:三甲胺0.0001,硫化氫0.0005,甲硫醇0.0001,乙醛0.002。

(2)劃分臭味強度等級。以嗅閾值為基準將臭味強度劃分為若干等級,也是依靠人的嗅覺確定的。日本將臭氣強度分為六級:0──無臭,1──檢知閾值,2──認知閾值,3──明顯檢知,4──強臭,5──劇臭。如氨濃度為1ppm定為2.5級,2ppm定為3級,5ppm定為3.5級。各種惡臭物質的臭味強度超過2.5~3.5級,即認為大氣受到惡臭汙染,而需採取防治措施。

(3)測定大氣中惡臭物質的濃度,從而規定排放的濃度標準。惡臭的日常監測工作就是測定“嗅閾值”,與確定的強度等級作比較。同時測定大氣中某種指定的惡臭物質的濃度,以判別它是否合乎排放標準。監測法主要採取氣相色譜法,因為大氣中的惡臭往往來自混合物,氣相色譜法有利於對混合物進行分離和定量。

惡臭的防治

首先要減少惡臭的散發源。各種散發惡臭的企業應注意原材料的選用、工藝流程的安排和裝置結構的調整,做到不發生或少發生惡臭。例如家畜飼養場應進行機械化、自動化的改造,垃圾等汙物的貯運處理,某些生物製品的加熱、乾燥等過程,應儘量採取密封或閉路迴圈系統。

為了確定適當的控制方案,要對惡臭散發源進行調查。調查的內容有:散發惡臭的工藝過程,惡臭物質的性質,惡臭的散發週期和濃度,排放裝置的結構,散發源的地形和氣象條件,惡臭的影響範圍和受害情況,以及除臭措施的裝置費用和管理費用等。

惡臭的防治方法如下:

焚燒

對垃圾和食品加工廠的殘渣等可燃性廢物,採用焚燒法治理,不僅除臭,且可消毒,還可回收熱能。缺點是焚燒時要新增燃料,裝置比較複雜,管理也比較困難。採用此法必須對焚燒的垃圾等預先做好挑選處理,以免產生二次汙染物。

催化燃燒

燃燒法的一種。是用鉑或其他金屬催化劑使惡臭氣體在低溫(200~400℃)下燃燒脫臭。此法的燃燒溫度低,裝置較簡單。缺點是催化劑易中毒和老化。

氧化

這是用氧化劑來破壞惡臭分子的一種方法。可用的氧化劑有臭氧、氯氣、漂白粉、高錳酸鉀等。氧化有幹法、溼法兩種。幹法是在惡臭氣體的排出管道中通入適量的臭氧或其他氧化劑,這樣可以消除惡臭,並能殺菌消毒。溼法是將氧化劑加入水洗液中,這種水洗液對惡臭物質會起到氧化破壞和洗脫惡臭的雙重效果。

吸附

利用吸附劑(如活性炭、矽膠、分子篩、活性氧化鋁等)進行脫臭的方法。此法裝置簡單,效果也較好,只是要對吸附劑定期進行再生處理。

藥物處理

用稀酸處理鹼性的惡臭物質(如三甲胺),用稀鹼處理酸性的惡臭物質(如硫化氫),是工業上常用的方法。還可在藥液中新增其他成分,以增進脫臭效果,例如在稀鹼中加入氯氣等氧化劑,提高對某些混合物惡臭的脫除效果。用此法必須考慮所用藥液的迴圈和再生問題。

生物氧化

利用土壤中酶的催化氧化作用脫臭是一種傳統方法。將惡臭物質深埋入地下,稱為土壤的幹法脫臭;將活性汙泥引入惡臭的洗脫液中,稱為土壤的溼法脫臭。這類方法可在小範圍內使用,簡便易行。

掩蔽

對於不便處理的低濃度臭氣,可施放有香氣的物質來掩蔽臭氣。這種有香氣物質稱為掩蔽劑。兩種不同氣味的氣體相遇,有時互相迭加,有時互相抵銷。對於特定場所必須選用適當掩蔽劑。芳香化妝品多能起掩蔽作用。順便提到,某些香料在高濃度時往往氣味可厭,稀釋後則氣味馥郁。

此外,利用空氣稀釋或高空排放,可大大降低地表大氣的惡臭濃度。有些惡臭物質易溶於水,可採用水洗法處理。水洗法操作簡單,效果良好。

惡臭往往並非單一物質所造成,因而在處理時,經常是把幾種方法聯合使用。另外,按照韋伯-費希納規則,臭味強度E同惡臭物質的濃度R的關係為:E=K1gR,K為常數。由此式可知,當惡臭物質濃度降低97%,臭味強度減少50%,因此,在惡臭控制上,要考慮到排放時的稀釋和管理所需費用。實用方案的消臭率往往達不到 100%,一般能達到50~80%就可以了。

參考文章

城市汙水處理廠惡臭控制研究探討分析廢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