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唐
[拼音]:buluofujia
中國壯、苗、瑤、黎、侗、水、彝、布依、哈尼、普米、仫佬、毛南和漢等民族部分地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流行的一種婚姻習俗。又稱坐家或長住孃家。新娘在舉行結婚儀式後,當天或過二、三天後即返回孃家,不在夫家居住。每逢農忙、節日或夫家辦婚喪等事,由夫家派人攜帶禮物接妻子到夫家居住數日或半月,再由夫家送回孃家。妻子留住夫家時,夫家以客人相待,只讓參加一般勞動或象徵性勞動。妻子在孃家居住的時間,通常是一、二年至七、八年,也有長達十餘年的。住孃家期間,可以繼續參加男女社交活動。居住期滿後,即到夫家定居。定居的條件各地不同:有的以女子是否懷孕為標誌;有的是因為女子婚後多年不孕,而年齡已大不能不到夫家居住;有的實行早婚,女子移居夫家的時間,以是否達到當地規定的同居年齡為準。不落夫家習俗多與婚前社交自由和盛行早婚等習俗並存,長期保留在已實行一夫一妻制的某些少數民族中。多數研究者認為,這種習俗是從妻居婚向從夫居婚轉變的殘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