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甕

藥材名稱:鵠油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天鵝油(《通玄論》)。

基源:為鴨科天鵝屬動物大天鵝的脂肪油。天鵝屬計有7種,中國有3種。

原動物:大天鵝Cygnus cygnus(Linnaeus),又名鵠(《史記》),天鵝、金頭鵝(《飲膳正要》),黃嘴天鵝、咳聲天鵝、大鵠(《中國藥用動物志》)。

歷史:本品始載於《綱目》。李時珍曰:“鵠大於雁,羽毛白澤,其翔極高而善走,所謂鵠不浴而白,一舉千里,是也。”《飲膳正要》載:“天鵝有三、四等,金頭鵝為上……。”可見古時各種天鵝均入藥。現代僅用大天鵝一種。其毛用之最多。

形態:為大型水禽。體長達1m多。頸較長,游泳時頸成“S”形,在空中飛行時,頸向前伸直,腳伸向腹部後方。全身潔白,眼暗棕色,嘴尖黑色,基部黃色,跗蹠、趾及蹼均為黑色。(圖見《中國藥用動物志》第1冊.214頁.圖295)

生境與分佈:棲息在生有多種水生植物的湖泊岸邊及沼澤地帶,巢多放在乾燥地面或淺灘上。繁殖在內蒙古、新疆、青海及東北地區。冬季見於中國華北及長江以南各地。

生藥

採集:冬月取鵠的脂肪,熬煉濾淨,備用。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密封儲存。

藥性

功效:解毒,消癰。

主治:癰瘡腫毒。 《綱目》:“塗癰腫,治小兒耳疳。”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通玄論》:“治耳疳出膿:天鵝油調草烏末,入龍腦少許,和敷。無則以雁油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