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模糊

[拼音]:xinxilü-shizhen lilun

[英文]:information rate-distortion theory

研究在限定失真下為了恢復信源符號所必需的資訊率,簡稱率失真理論。信源發出的符號傳到信宿後,一般不能完全保持原樣,而會產生失真。要避免這種失真幾乎是不可能,而且也無必要,因為信宿不管是人還是機器,靈敏度總是有限的,不可能覺察無窮微小的失真。倘若在處理信源符號時允許一定限度的失真,可減小所必需的資訊率,有利於傳輸和儲存。率失真理論就是用以計算不同型別的信源在各種失真限度下所需的最小資訊率。因此,這一理論是現代所有資訊處理問題的理論基礎。

在50年代,資訊理論主要研究無失真的資訊傳輸問題。信源編碼著眼於無失真地恢復信源符號的最小資訊率。1959年,C.E.仙農發表《逼真度準則下的離散信源編碼定理》一文,提出了率失真函式的概念,逐漸形成率失真理論並不斷得到完善。這一理論能解決許多型別的信源問題,並擴大到多使用者相關信源問題。

率失真函式

計算率失真函式是率失真理論的中心問題。要定義率失真函式,必須先定量地表達失真的程度,因此需要規定失真函式d(u,v)。u是信源符號U的樣,u∈A,A是信源集,可以是連續的實數區間,也可以是離散的有限集如A={ɑ1,ɑ2,…,ɑn}。v 是信宿得到的符號V 的樣,v∈B,B可以等於A也可以不同。因此失真函式d 是一個二元函式。當用v代替u不引起失真時,可使d(u,v)=0,若引起失真,就按失真程度規定d(u,v)為正實數集內的一個數。由於U 和V 都是隨機量,d(u,v)也將是隨機量,因此還須定義平均失真

作為失真的度量,即

式中E表示取數學期望。

當信源和信宿是隨機序列U1,U2,…,UN和V1,V2,…,VN時,可定義平均失真為

式中ur和vr分別為第r個信源和信宿符號ur、vr的樣,各失真函式dr可以是同一函式,也可以是不同的函式。對於連續參量t的隨機過程的信源和信宿,可把上面的求和改成積分,即

有了平均失真就可定義率失真函式。若信源和信宿都是離散的,P(u)和Q(v)分別為它們的概率,則

式中P(v│u)是U 和V間的條件概率。則U和V間的互資訊為

而率失真函式為

式中PD為所有滿足平均失真不大於D的條件概率P(v|u)的集,即

當信源概率P(u)已給定時,I(U;V)是各P(v│u)的函式。在PD中選一組P(v│u)使I(U;V)最小,這最小值將是D的函式,這就是率失真函式R(D),也就是使恢復信源符號時平均失真不大於D所需的最小資訊率。這一定義對於連續信源仍然適用,只要將P(u)和P(v│u)理解為概率密度,表示式中的求和號改為積分即可。

當信源概率P(u)已知,失真函式d(u,v)已規定時,可用求極值法來計算R(D)函式。實際計算一般相當複雜,有時尚須藉助於計算機作迭代運算。最常見的二元信宿在對稱失真函式時,率失真函式(圖1)是

式中p為較少出現的信源符號的概率,即

,失真函式是

d(0,0)=d(1,1)=0d(0,1)=d(1,0)=ɑ

H

是熵函式,即

H

(z)=-zlogz-(1-z)log(1-z)(0≤z≤1)

正態信源在均方失真的規定下,率失真函式是

式中σ2為正態信源的方差。失真函式d(u,v)=(u-v)2(圖2)。

其實,其他信源的率失真函式也都與上述兩種情況有類似的趨勢,即對於離散信源,R(0)=

H

(p),對於連續信源,R(0)→∞;兩者都有一個最大失真值Dm,當D≥Dm時,R(D)=0。此外,R(D)必為D的嚴格遞減下凸函式,這些都可由定義直接推出。

限失真信源編碼定理

率失真函式只指出限失真條件下所必需的最小資訊率。從理論上講,尚應能證明實際存在一種編碼方法,用這樣的資訊率就能實現限失真的要求。這就是限失真信源編碼定理。這個定理可表述為:只要信源符號序列長度N足夠大,當每個符號的資訊率大於R(D),必存在一種編碼方法,其平均失真可無限逼近D;反之,若資訊率小於R(D),則任何編碼的平均失真必將大於D。

對於無記憶平穩離散信源,上述定理已被嚴格證明,並知其逼近誤差是依指數關係 e

而衰減的。其中B(R)是資訊率R的函式,當R>R(D)時,B(R)是正值,且隨R的增大而增大。因此當序列長度N增大時,誤差將趨於零。對於其他信源,結果還不十分完善。

參考書目

T.Berger, Rate Distortion Theory,Prentice Hall, Engle wood Cliffs,New Jersey,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