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名濤(1907~1985)
[拼音]:chanliu
[英文]:runoff production
從降水開始到徑流產生的過程。降水在產流以前要經受許多損失,其中包括:
(1)植物葉面截留;
(2)滲入土中補充薄膜水與毛管水;
(3)填滿地面的凹坑,稱為填窪。如尚有剩餘,就成為產流量。
R.E.霍頓在1933年提出,當降雨強度超過土壤的下滲強度時,超過部分形成地面徑流。當土壤溼度已達到田間持水量,土中自由水將穩定進入地下水庫,形成地下徑流。霍頓產流理論可概括為:超滲形成地面徑流,穩定下滲形成地下徑流。20世紀60年代以來,山坡水文學的觀點對此有所發展,認為對缺乏植物的乾旱地區霍頓產流理論是符合的,而對植物茂密的溼潤地區則不符。在溼潤地區,由於存在著腐植土層,下滲能力很大,極難超滲,地面徑流是在表土層土溼達到飽和以後產生的,稱為飽和坡面流。同時,在表土層內部要形成壤中流,在土壤中流動。山坡水文學提出的壤中流與飽和坡面流的觀點,是對霍頓產流理論的發展。此外,山坡水文學還很強調產流在流域面上分佈的不均勻性。中國學者在60年代提出在溼潤地區以蓄滿產流為主,乾旱地區以超滲產流為主的結論,與山坡水文學的觀點是一致的。蓄滿產流是指土溼達到田間持水量以後才產流。
參考書目
華東水利學院著:《中國溼潤地區洪水預報方法》,水利電力出版社,北京,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