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礦務局

[拼音]:shuiwen zhanwang

[英文]:hydrologic network

水文測站在地理上的分佈網。按照科學原則把測站組成站網,能解決無測站地區的一些水文問題,發揮比各種單站更大的作用。水文站網的密度是否合理,佈設是否恰當,對水文資料的質量及投資有重大影響。

分類

中國把水文測站按性質分為基本站和專用站兩大類。基本站網由基本站組成,是綜合國民經濟各方面的需要,由國家統一規劃建立的,主要任務是收集實測水文資料,為探索基本水文規律提供依據,滿足水資源開發利用及水文情報預報的需要。基本站比較穩定,一旦建成後,不能輕易撤銷或遷移。其施測應按規範進行,資料整編後刊入水文年鑑或儲存於水文資料庫。專用站是為某項工程或專門目的設立的,對基本站網起補充作用。專用站的觀測專案、要求及測站的撤銷與遷移,可由有關部門自行決定。在中國,水文站網主要指基本站網。

在中國,還按測站的測驗內容,將測站分為以下5類。

(1)水文站:觀測水位、流量,或兼測降水、蒸發、泥沙、水質等專案;

(2)水位站:只觀測水位,或兼測降水;

(3)雨量站:觀測雨量;

(4)水質站:只作水質監測;

(5)地下水觀測井:觀測地下水位或兼測地下水開採量、水質。

規劃

為使水文站網布設得經濟合理,必須事先進行站網規劃。規劃時應注意三個方面:

(1)整體佈局,即把統一規劃佈設各個測站、專案看作一個有機聯絡著的網路,能用所收集到的資料,藉助於相關、內插、移用等方法,解決站網覆蓋區域內任何地點的水文問題。應根據河流大、小的不同和流域氣候、自然地理景觀的差異通盤考慮。利用近代發展起來的水文模型,可對水文要素的變化和相互關係進行較全面的考察。這種技術正在越來越多地應用到站網規劃中。

(2)合理密度,即站網越密,內插精度越高,但投資也越大。這與水文要素在地區上的變化情況,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以及設站條件和費用等因素有關。根據地區的水文特性,應用社會經濟分析、優化理論和數理統計方法,可望求出最優布站密度。

(3)適時調整,即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任務的演進,對資料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把水文站網看成是一個不斷髮展和完善的動態系統,要及時進行分析、驗證、調整和補充。

發展概況

中國於1865年在漢口江漢關測量水位,1910年於天津郊區海河小孫莊設水文站測量流量。到了1937年已有水文站403處(臺灣省未計入,下同),以後因戰爭影響大部被破壞。1949年以後,水文站網迅速發展,至1987年底,基本站網共有各類測站21589處,其中水文站3667處,密度為3.5處/萬km3,東部一些省市為10處/萬km3以上。

在世界上,由於水源緊張和汙染問題日趨嚴重,站網發展迅速。美國地質調查局所屬水文站數,1929年為2238處,1980年為16500處。英國水文站數,1935年為100處,1980年為1200處。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1977年出版的 123個國家和地區的資料統計(有些國家尚包括專用站在內),水文站平均為4處/萬km3,其中德國、瑞士與荷蘭等國家為50處/萬km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