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席爾人
[拼音]:Huayansi diaosu
[英文]:sculptures in Huayan Temple
中國遼代佛教彩塑。華嚴寺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內,系遼興宗、道宗時(1031~1101)所建。遼末,金兵陷西京(今大同),該寺遭到嚴重破壞,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重修大雄寶殿。明代又重修。自此,華嚴寺便分成上、下寺兩組建築。今位於下寺的薄迦教藏殿、位於上寺的大雄寶殿,皆為遼金原物。
薄迦教藏殿雕塑
薄迦教藏殿當初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為藏經殿。至今殿內沿壁仍排列著製作精巧細緻的重樓式壁櫥38間,在後窗處中斷,做成天宮樓閣 5間,以圜橋與兩邊壁櫥相連。殿內現存遼代塑像29身,內容據金大定二年(1162)碑記稱系“三世諸佛、十方菩薩、聲聞、羅漢、一切聖賢”。佛壇平面呈倒凹字形,中央並列三佛,四角為4身著鎧甲神態威武之護法天王。北端本尊為過去佛燃燈佛,二脅侍二弟子四菩薩;中間為釋迦牟尼,脅侍二弟子四菩薩;南端為未來佛彌勒佛,脅侍六菩薩。過去、未來佛座前各有 2個供養童子及後世補塑坐佛各1尊。佛、菩薩面型方圓,通身敷彩,面部及冠上貼金。圓光為流水形環狀紋飾,系遼代常用的裝飾紋樣。菩薩神情體態各不相同,他們或盤跏趺坐,或站立,雙手或一垂一揚,或合十胸前,頗具女性風度。彌勒佛左外側菩薩神態尤其優美典雅,為遼代雕塑的代表作。
大雄寶殿雕塑
該殿是寺內主要建築,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殿之一。殿中央有大佛5身,據明成化元年(1465)《重修大華嚴禪寺感應碑記》所載,為明宣德至景泰年間(1426~1456)所造之五方佛:中間為毗盧舍那佛,其他為東方阿佛、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佛像面相扁平上寬,肉髻上現寶珠,兩旁為脅侍菩薩。大殿南北兩側各立二十諸天。雕塑在整體佈局上頗為壯觀,但神態的刻畫遠不及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