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
[拼音]:Moli’ai
[英文]:Molière (1622~1673)
法國喜劇作家、演員、戲劇活動家。
生平
1622年1月15日生在巴黎一個具有“王室侍從”身份的宮廷室內陳設商家庭。本名讓—巴蒂斯特·波克蘭。青年時代曾受當時唯物主義哲學家加桑迪影響,喜愛古羅馬哲學家盧克萊修的詩作。中學受到良好的教育。1643年,他向父親宣稱放棄世襲權利,與貝雅爾兄妹等 9個朋友組成“盛名劇團”,在巴黎演出。1644年起取藝名為莫里哀。1645年劇團倒閉,莫里哀受到債主控告而被監禁。出獄後他加入老藝人杜弗萊斯納的劇團,到外省巡迴演出。1645~1658年的13年間,他們走遍了法國西南地區。這段流浪藝人的經歷使莫里哀加深了對法國社會的觀察和理解,也磨鍊了他戲劇藝術的才華。返回巴黎後於1658年10月24日在羅浮宮為國王演出獨幕喜劇《多情的醫生》(失傳)。路易十四批准把王宮附近的小波旁劇場撥給他們使用。1660年,莫里哀從死去的兄弟那裡收回“王室侍從”的頭銜,以便出入宮廷,接近路易十四,爭取得到保護。即使這樣,在等級森嚴的封建制國家裡,莫里哀的創作道路仍然極為坎坷。他的現實主義諷刺喜劇直接表現尖銳的社會矛盾,每次演出,在當時幾乎都成了引起轟動的國家大事,遭到封建衛道者們一次次圍攻。為了爭取劇本上演,他不得不進行持久的艱苦鬥爭。
莫里哀不僅是傑出的喜劇詩人、編劇、戲劇理論家,還是優秀的演員,飾演了許多重要的角色,他的演技和嗓子為當時的人們所稱道。作為法國最早的“導演”,他在排練時嚴格要求,善於引導,為法國培養出一批有才能的青年演員。他的劇團成了今日法蘭西喜劇院(又名莫里哀之家)的前身。作為劇團領導和舞臺排程,他享有很高的威望,經常籌備大規模的宮廷慶典。長期緊張的工作使他積勞成疾,得了肺結核。1673年2月17日,在參加《沒病找病》演出後在巴黎去世。
創作活動
莫里哀共留下33部劇作(其中 1部與高乃依、P.基諾合寫)和 8首詩。他的戲劇創作活動可分為3個時期。
(1)1658~1664年。莫里哀率劇團回到京城後,1659年公演的第一部重要現實主義喜劇是《可笑的女才子》。該劇諷刺了矯揉造作的風氣,刺痛了貴族沙龍集團,他們趕緊指使文人編寫劇本進行回擊,一度還將它禁演,並以擴建羅浮宮為由將小波旁劇場拆毀,企圖使莫里哀流落街頭。經過莫里哀申訴,國王將王宮劇場修整後撥給他使用。從1661年起,莫里哀劇團就一直在這個劇場演戲。
接著,莫里哀演出反對封建夫權思想、歌頌戀愛自由的社會問題喜劇《丈夫學堂》(1661)和《太太學堂》(1662)。後一部5幕詩體喜劇獲得巨大的成功,有力地動搖了悲劇的體裁獨尊地位,從而引起莫里哀同以勃艮第府劇團為中心的保守派文人長達兩年以上的論戰,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喜劇之戰”。《太太學堂》中的資產者阿爾諾耳弗把一個孤女送進修道院教育了13年,想為自己培養一個“白痴”似的愚昧馴順的妻子,但阿涅絲一旦同生活接觸之後,就衝破了封建道德的枷鎖。這個戲被對手們加上了“有傷風化”、“詆譭宗教”等罪名。1663年6月莫里哀寫出《〈太太學堂〉的批評》予以全面駁斥,同時提出演喜劇比演悲劇更難的主張。保守派文人們編了些劇本反擊,還對莫里哀進行人身攻擊。在國王的授意下,同年10月莫里哀又演出短劇《凡爾賽宮即興》,對當時悲劇表演中程式化的、誇張的腔調和姿勢盡情嘲笑。“喜劇之戰”在法國舞臺上開闢了喜劇以及歌舞劇的新時代。1663年,國王賜給莫里哀“優秀的喜劇詩人”稱號和每年1000法郎津貼。後來,莫里哀劇團成了“國王劇團”。
(2)1664~1666/1669年。1664年5月12日,莫里哀在凡爾賽宮的盛大節日晚會上演出《達爾杜弗》(初演時為 3幕)。這部喜劇大膽地諷刺了封建社會的基礎之一──天主教會,以致一貫以詩人的保護者姿態出現的國王路易十四在教會的壓力下也急忙下令禁演。有個教士甚至要求對莫里哀施火刑。莫里哀沒有被威脅嚇倒。他加寫了兩幕,成了5幕詩體喜劇,把戲名改為《騙子》,劇終時偽君子被當眾戳穿、逮捕。1668年,由於天主教內派系鬥爭加劇,教皇頒佈“教會和平”的詔書,加之莫里哀數次上書,經路易十四批准,1669年2月5日《達爾杜弗》終於以定稿本的形式公演,演出時盛況空前。《達爾杜弗》是一部思想深刻、藝術成熟的“政治喜劇”。在這部喜劇裡,莫里哀塑造了一個性格突出而又有極大概括意義的典型形象騙子達爾杜弗,後來,這個名字就成了“偽君子”的同義語。
在《達爾杜弗》1664年首次遭到禁演之後,莫里哀接連演出《唐璜》(或名《石宴》,1665)和《憤世嫉俗》(1666)兩部劇本,以示抗議。唐璜雖是西班牙傳說中人物,在莫里哀筆下卻成了17世紀法國放蕩淫佚、玩世不恭的沒落貴族。通過他的嘴,莫里哀把偽善作為封建統治階級所具有的時髦“惡習”再次加以揭露。
《憤世嫉俗》的主人公阿爾賽斯特對封建社會中橫行霸道、虛偽奸詐等醜惡的習俗作了直接的譴責。但他慷慨激昂地宣講的抽象道德原則是貴族們根本不會接受的,這就使他成為一個既可悲又可笑的人物。這出嚴肅的喜劇偏重於哲學和心理的分析,深得古典主義理論家波瓦洛的讚賞。
(3)1666~1673年。這個階段,莫里哀對喜劇形式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屈打成醫》(1666)歌頌一個樂於幫助一對青年戀人反抗封建家長的樵夫斯嘎納耐勒,取材於13世紀法國一首民間敘事詩。他還配合宮廷的慶典活動寫了幾齣歌舞劇。《昂分垂永》(1668)雖是一部大型機關佈景的神話喜劇,卻也不乏對凡爾賽宮廷隱約的諷刺。
在莫里哀一生的最後幾年中,他主要取笑的物件是上層資產階級,批判他們努力把自己貴族化的可笑企圖。他創造了形形色色的資產者形象,他們各自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徵。
《喬治·當丹》(1668)中的同名主人公是個富農,他花了大錢娶了一個貴族小姐,想以此抬高社會地位,結果不但被戴上綠帽子,還在貴族丈人的訓斥下不得不向老婆跪下討饒。
《吝嗇鬼》一譯《慳吝人》(1668),是莫里哀最深刻的“性格喜劇”之一。放高利貸的阿巴貢老頭嗜錢如命,可又想娶一個妙齡女郎。這姑娘碰巧是他兒子的情人。他兒子的聽差偷走了他埋藏在花園裡的一箱金幣,使這個慳吝人痛不欲生。最後他寧可放棄姑娘,要回金幣。在《吝嗇鬼》中,致富的渴求和吝嗇強有力地支配著阿巴貢,在法語中他的名字已成了“吝嗇鬼”的同義語。
接著,莫里哀又寫了幾齣芭蕾舞喜劇。《浦爾叟雅克先生》(1669)塑造了一個外省土地主滑稽可笑的形象,他以為有錢就能娶到美麗的姑娘而在巴黎受盡捉弄。《貴人迷》(1670)則是莫里哀“世態喜劇”代表作,描寫庸俗的資產者想依仗金錢的勢力躋身貴族行列的醜態,對當時的社會生活作了現實主義的反映。
1673年莫里哀寫出最後一部傑作《沒病找病》,譴責自私自利的資產者為了自己的健康而犧牲兒女美滿的愛情。
藝術特點
莫里哀的喜劇種類和樣式是多樣化的,已超越古典主義的範圍。他寫了亞歷山大體的或自由體的詩劇,也寫了散文劇。他演出一些符合當時“大型喜劇”規格的5幕詩體劇,也演出不少比較靈活的3幕散文體劇。對古典主義至高無上的“三一律”和其他戲劇規則,莫里哀並不墨守,他用散文寫成的《唐璜》就有明顯的違背:每幕的地點都作了改變,各種等級的人物和生活場景互相對照,喜劇中具有悲劇的因素,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夾雜著超自然的景象。
莫里哀是法國芭蕾舞喜劇的創始人,他把這種體裁叫作“新的混合品種”。從《討厭鬼》(1661)、《逼婚》(1664)至《貴人迷》、《沒病找病》,莫里哀總共寫了10幾部把音樂、舞蹈與喜劇情節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喜劇,演出時特別受到歡迎。
從整體來看,莫里哀的所有喜劇幾乎都具有鬧劇的因素,後期創作尤為明顯,說明他堅持平民的趣味。但莫里哀革新了民間的鬧劇,他的喜劇在風趣、粗獷之中表現出嚴肅的態度。他採用漫畫式的手法不僅僅在於逗笑,而是為了鮮明突出地塑造人物形象。他擺脫庸俗的滑稽和無聊的噱頭,從生活本身發掘喜劇性。他揶揄的“滑稽人”越自作聰明,實際上就越醜態百出,也就越使人發笑。
莫里哀的喜劇都是直接為舞臺演出而寫作的。他把日常的生活用語提煉後搬上舞臺,顯得自然、生動。劇中人物講話的語氣都恰如其分。對話俏皮、機智、緊湊,本身就是動作。莫里哀在喜劇中還運用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詞彙、諺語、格言等。他的喜劇閃耀著人民智慧的光芒。
莫里哀自覺地站在人民大眾的一邊。他的喜劇裡,飛揚跋扈,外強中乾的貴族人物總是被諷刺取笑的丑角,而熱情正直、機智勇敢的僕人則是歌頌的物件。《司卡潘的詭計》(1671)中的“下等人”司卡潘是全劇的主角,把主人騙到一條口袋裡用棍子痛打,以致布瓦洛看不過去,在《詩的藝術》中要求莫里哀“少和人民來往”。但正是這種民主主義的精神,反映了莫里哀具有法國社會第三等級的反封建傾向。
喜劇理論
莫里哀通過他的一些序言、論戰性劇本等,闡述了一套有創見的現實主義喜劇理論和編導經驗。
他強調喜劇要反映現實、寓教於樂。在《〈太太學堂〉的批評》中,他指出喜劇是“公眾的鏡子”,“必須照自然描畫”,“要求形象逼真”。又說喜劇是直接針對世風習俗的“諷刺”、“一般性的批評”。在1664年的《陳情表》中,他進一步說:“喜劇的責任既是在娛樂中改正人們的弊病,我認為執行這個任務最好莫過於通過令人發笑的描繪抨擊本世紀的惡習。”在《達爾杜弗·序》中,他闡明“惡習變成人人的笑柄,對惡習就是重大的致命打擊”。他一向認為觀眾是喜劇的“惟一裁判”,觀眾的笑聲就是對喪失理性的滑稽人最好的輿論制裁,迫使他們改正惡習,並使別人引以為戒。他主張作品要自然、合理,把“常識”定為文藝批評的標準,強調對作品和演出須以社會效果進行評價。
影響
莫里哀的喜劇已成為典範性作品,影響了許多國家喜劇事業的發展。不僅法國的勒薩日、P.de博馬舍,而且英國的H.菲爾丁、R.B.謝里丹,義大利的C.哥爾多尼,德國的G.E.萊辛,西班牙的莫拉廷,丹麥的L.霍爾堡,波蘭的A.弗雷德羅,俄國的Д.И.馮維辛等喜劇家都曾受到莫里哀的啟發。 V.雨果、巴爾扎克、J.W.von歌德、А.С.普希金、Л.Н.托爾斯泰等名作家對莫里哀也都甚為欣賞。在法國,人們認為莫里哀代表著“法蘭西精神”,僅法蘭西喜劇院從1680年10月21日創立到1980年1月1日的近300年間,就上演過莫里哀的劇作29783場,而名列第二與第三的J.拉辛與高乃依的劇作只演出過8697場與7019場。上演次數最多的前 6個劇目全部是莫里哀的喜劇;第一位是《達爾杜弗》(2910場),第二位是《吝嗇鬼》(2342場),第三位是《屈打成醫》(2126場)。今天,莫里哀的喜劇已譯成幾乎所有的重要語言,是世界各國舞臺上經常演出的劇目,並且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得到更為廣泛的傳播。莫里哀的名劇具有持久的藝術生命力。中國已出版了李健吾、趙少侯、王了一等人的譯本,多次上演過《太太學堂》、《達爾杜弗》(一譯《偽君子》)、《吝嗇鬼》(一譯《慳吝人》)、《貴人迷》(一譯《醉心貴族的小市民》)、《司卡潘的詭計》等戲。莫里哀的喜劇是世界文學中一份珍貴的遺產。
參考書目
Madeleine Jurgens et Elizabeth Maxfield-Miller,Cent ans de Recherches sur Molière,
Gérard Defaux, Molière, oules mètamorphoses du comique, French Forum,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