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裝箱

[拼音]:zaran

[英文]:tie dyeing

在織物上運用紮結成綹(或縫紉)浸染技藝印染成花紋的工藝,通常也指印染成的印染手工藝品。古稱絞纈。

扎染在中國約有1500年的歷史。現存最早的實物是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東晉年代的絞纈印花絹。唐代,扎染已發展到鼎盛時期,貴族穿著絞纈的服飾成為風尚。有的扎染製作複雜,耗費大量人工,從而導致北宋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隨後,扎染工藝逐漸消失,但在西南邊陲的白族、苗族、土家族、壯族等服飾中仍然保留著扎染這一古老的技藝。海南島的東方、昌江等黎族地區還有扎染和織造相結合的黎錦。

1970年後,北京、上海等地的工藝美術家們在繼承傳統扎染技藝的基礎上,設計出絢麗多彩的作品,受到歡迎,從而推動扎染的發展。接著,江蘇省南通和海安、上海,以及廣東、四川、河北、山東等地先後生產扎染,有的還吸收了日本扎染的長處。除扎染和服出口日本外,還有檯布、窗簾、領帶、圍巾、提包、服裝等品種供應國內市場。南通是扎染的重點產區。生產的披肩、中拔帶揚(和服腰帶)、端兵兒帶(男式腰帶),在日本有很高的聲譽,1983年被日本授予京都府知事獎。

除中國外,在印度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的阿旃陀(Ajanta)和南方的海得拉巴 (Hyderabad)的墓穴中發現了約6~7世紀的壁畫,上面描繪有穿著扎染服裝的人。7世紀中國扎染流傳到日本,成為貴族的華麗服裝。現在,日本扎染主要應用於和服,紮結技法多樣,製作精細,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柬埔寨、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的扎染也是傳統的手工藝。16世紀,從事海上貿易的西班牙人到達亞洲,然後將扎染傳到美洲的祕魯。非洲的扎染風格簡練、粗獷,同印度尼西亞精巧、典雅的風格迥然不同。1970年以來,扎染已成為流行的手工藝,廣泛應用於服裝、領帶、壁掛等。

扎染工藝是先用線在織物上紮結成綹(稱線勒紮結),或在織物上縫紉(稱線縫紮結),用以防染;然後入染缸浸染;浸染後,抽去所扎或縫的線,由於染液在織物上因紮結而有不同程度的浸染,因而形成由深至淺的暈染花紋,成為扎染的藝術特色。在同一織物上,運用多次紮結、多次染色的工藝,使傳統的扎染工藝由單色發展為多種色彩的效果。

參考文章

厭氧折流池/生物濾池/人工溼地處理扎染廢水廢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