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艇主動力裝置

[拼音]:mulianxi

戲曲劇種。專演“目連救母”戲文。其故事源於佛教經典,至唐、五代時,出現多種有關目連的變文,故事漸趨完整。北宋時始有連演 7天的《目連救母》雜劇。據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到了明代,《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等傳奇劇本相繼行世,多以目連母被打入地獄,受到各種磨難、報應,目連不避艱險,遍遊地獄尋母,求佛救母為主要情節,同時宣揚了封建孝道、宗教迷信和因果報應。戲中穿插了不少雜耍表演,如度索、翻桌、蹬罈、跳索、跳圈、竄火等。以及許多可以獨立的民間故事短折戲,如《下山》、《啞子背瘋婆》、《王婆罵雞》、《趙花打老子》等。到了清康熙年間,皇家曾搬演目連救母傳奇。乾隆年間內廷又編演了《勸善金科》,全劇240出,10天演完。(見清代宮廷大戲)

明初,安徽南陵已有以搬演目連戲為主的戲班。之後,安徽的涇縣、旌陽、宣城、太平,江蘇的溧陽、宜興,浙江的紹興、新昌、開化,江西的婺源以及湖南、四川、山西等不少地方都有目連戲班或目連戲演出。其唱腔大多為高腔,以鼓擊節,鑼鈸伴奏。後期有的也受徽戲和民歌小曲影響,改唱別調。已知的目連戲劇本,有明鄭之珍的《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清張照的《勸善金科》,以及四川高腔《目連傳》、紹劇《救母記》、莆仙戲《目連救母》等。也有不少短折,如《下山》、《定計化緣》、《戲目連》、《調無常》、《男吊》、《女吊》等,成為許多劇種的傳統劇目。其中《雙下山》(也叫《僧尼會》)、《啞背瘋》(也叫《雪裡梅》、《老背少》)、《王婆罵雞》等,現今川劇、漢劇、婺劇、桂劇、紹劇、調腔、崑曲、湘劇等地方劇種尚保留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