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音樂
[拼音]:Zhuge Liang
三國時政治家、文學家。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水縣南)人。出身於世代官宦家庭。早孤,隨叔父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後又往依荊州牧劉表,躬耕於南陽隆中(今湖北襄陽城西)。素有大志,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建安十二年(207),劉備三顧草廬,請他出山共圖大業。次年,在諸葛亮的謀劃下,劉備聯合孫權,在赤壁擊敗曹操。其後又進佔荊州,襲取益州,形成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劉備稱帝,拜他為丞相。劉禪繼位後,蜀漢事無鉅細,都取決於他。他曾南征,平定了諸少數民族地區,有七擒孟獲等事。後又率諸軍北駐漢中,六出祁出、多次伐魏,終因兵少勢單,且糧草不繼,未能成功。最後病逝于軍中。諡忠武侯,後世稱諸葛武侯。
諸葛亮的文學成就主要以散文著稱。其代表作有《出師表》(又稱“前出師表”)、《建興六年上言》(又稱“後出師表”)、《正議》等篇。
《出師表》作於建興五年(227),是作者率軍北伐曹魏之前給蜀漢後主劉禪的奏表。表文分三段。第一段分析了在天下三分中蜀國的危急形勢,並告誡劉禪要繼承先帝劉備遺志,廣開言路,注意刑賞公正,防止偏私用事。第二段推薦郭攸之、費禕等文武大臣,希望劉禪親賢臣,遠小人,經常徵詢他們的意見。第三段敘述了自己受劉備三顧草廬以來的艱難經歷,表示希望此次揮師北伐能夠克敵制勝,恢復中原,以報答先帝劉備的知遇之恩。表文鮮明地寫出了作者忠懇勤恪、賢明正派的性格作風。文章敘事詳切著明,說理透徹曉暢,既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又具有樸實無華的語言風格,受到後代許多政治家和文學家的推重。宋陸游《書憤》詩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
《建興六年上言》也分三段。首段述不能偏安於蜀的道理,指出當時魏兵東下,關中空虛,正是進行北伐的有利時機。二段列舉了六條“不可解”,批駁某些人想“坐定天下”的偏安主張。末段言天下形勢多變,成敗難於逆料,更無必勝把握,只能去努力爭取勝利。文章同樣表現了作者不計成敗利鈍,一心為蜀漢政權奮鬥到底的精神。末段中“鞠躬盡力,死而後已”二句,概括了作者的性格,顯示了高風亮節,成為千古名言。對這篇文章,有人據《蜀志》本傳裴注引《漢晉春秋》所說“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懷疑它不是諸葛亮作。不過從內容及風格上看,頗似諸葛亮手筆,而且張儼是三國吳人,時間上與諸葛亮相距很近,偽託的可能性不大。
《正議》作於建興元年(223),當時魏國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等各致書諸葛亮,陳說天命人事,想使蜀國對魏稱藩,亮作此文以絕之。所謂“正議”,即有批駁邪說的意思。文章義正詞嚴地指出,蜀漢同曹魏的關係,是“據正道而臨有罪”,所以曹氏必敗;而華歆等則是“徒喪文藻,煩勞翰墨”,白費心思。此文的特點在於氣勢很盛,有一種從精神上壓倒對方的氣概。
據《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好為《梁父吟》”,《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六》載其辭(“步出齊城門”),這是今存諸葛亮唯一的詩作。詩詠春秋時齊相晏子“二桃殺三士”事,全篇傷悼勇士無罪而被殺,對晏子作了批判。詩篇語言流暢,又多用問答式,頗有樂府民歌的韻味。所以有人認為此詩非諸葛亮作品,而是齊地土風。
諸葛亮著作,晉初陳壽即曾輯集進呈。《隋書·經籍志》著錄有《兵法》5卷,集25卷等。本集至宋減為14卷。明代王士騏輯《武侯全書》20卷;又張溥輯《諸葛亮丞相集》1卷,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1960年,中華書局據清代張澍《諸葛忠武侯文集》,經整理校點,出版了《諸葛亮集》,為現今最詳備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