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模式研究述評論文

關於《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模式研究述評論文

  論文摘要:各高校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模式進行了積極探索,提出了許多教學模式,其中大多數還是以專題式教學為主。在綱要教學模式的探索上還要在評價體系改進和實踐教學上進一步努力。

  論文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模式;綜述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自2007年開設以來,各高校對其教學模式進行了積極探索,提出了許多教學模式。目前世界和中國都發生著巨大變化,為了更好地適應這一變化,對這些教學模式進行總結,探索未來努力的方向,顯得非常必要。

  一、各種教學模式的探索

  (一)教學組專題教學模式

  北京大學採取的是這種教學模式,首先將《綱要》的教學內容依據教學大綱和教材要求,設定成教學專題。每個教師承擔自己最熟悉的3至5個專題。除了課堂專題講授,還開展了其他的教學環節,豐富教學內容,活躍教學方式。學生成績主要由平時考勤、期中論文和期末開卷考試構成。這種模式教學風格多樣,增強了課堂的吸引力,同時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達到教學、科研的統一。

  (二)“MSD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是指以現代化為課程主線,採用基礎課專題化的方式,發揮“綱要”多樣化教學的群集優勢這是以現代化為主線構建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模式,表明了教師的學術傾向,即認同“現代化正規化”。

  (三)專題式講授、學生參與式教學、案例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專題式講授是把內容分成若干專題由教師講授;參與式教學是採取多種教學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案例教學,就是透過對典型事例加以分析、講解、討論,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去指導實踐。實踐教學就是藉助參觀探訪各種紅色革命資源引導學生由抽象走向感性。

  (四)互動式教學模式

  互動式教學模式是指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多種活動,系統地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助,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合作,以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模式。綱要課互動式教學模式以教師的“先動”為基礎,以學生的“主動”為關鍵,以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為重要環節。互動式教學對於改變大學“綱要”課堂單一、沉默的狀態,提高教學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五)研究型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要想法設法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透過以研討的方式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史實和理論,學會用馬克思主義史學觀去理解、分析歷史和現實問題,並形成對中國近現代史的正確認識。包括以專題講授構建研究型教學內容、實施教學相長、雙向交流的研究型教學方法、改革傳統考核方式。

  (六)“整合式”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將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為完整的教學過程,將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學習整合為完整的教學過程,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整合為完整的教學過程。

  (七)八環立體教學模式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是以歷史教育的形式承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功能,由講、聽、看、讀、做、談、走、寫八個環節相結合,形成立體教學模式,該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了綱要課育人的效果,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

  (八)“1+1+5”教學模式

  這一模式包括:走出一個誤區——對這門課的特殊性質和功能的認識誤區,體現一個原則——“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則,創新五種教學方法,採用體驗式教學法、史論結合教學法、歷史人物教學法、影視教學法、情理交融教學法相結合。

  (九)立體化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是在《綱要》的教學中建立以課堂教學為中心,自主性學習、實踐性學習、創新性學習“三位一體”的立體教學模式。自主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託圖書館和網路對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深化學習的過程;實踐性學習是指以“歷史劇”為基礎,以紅色資源為依託,結合校內校外的資源延伸學習的過程;創新性學習是師生之間和學生相互問交流探討,探索新問題,形成新觀點。

  (十)“劇情式”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是將戲劇情節運用於教學中,使教學活動產生戲劇效果,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模式。即透過結合本土歷史文化教學,穿插名人名言、家世、典故,插播電教短片,講解時事,開展課堂討論等教學興奮點,形成“劇情”高潮,使學生感受到聽課的樂趣,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獲得快樂,在快樂中獲得了思想昇華。“劇情式”教學模式要求專題教學,每個專題一次課,如同戲劇上、下集,其內容邏輯完整、前後連貫。

  (十一)開放式教學模式

  開放式教學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把課堂開放給學生,使學生充分參與教學過程;把課外開放給學生,使學生的疑惑及時得到解答;把考試開放給學生,使學生不再為分數而死記硬背。 (十二)“設問一探求一反思一創新”四位一體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是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探究,在教師的“導”與學生的'“探”的有機結合中,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對歷史有所感悟、思想有所昇華,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終極目標的教學活動形式。

  (十三)體驗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要求教師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學科的特點,從課程教學的整體目標出發,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實踐使學生全方位的觸控歷史,接受精神文化的薰陶,實現知識與認識的內化。包括以情動情的課堂教學體驗模式、在歷史中體驗歷史的實踐教學體驗模式和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增強教學效果。

  (十四)“因材施教”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不同院系不同專業的學生群體特點,採取多種形式,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共同探討、研究、回答並解決時代、社會、人生中不斷碰到的難點、熱點問題。課堂教學實行個性化教學,課外注重加強實踐環節,實行課內課外兩個課堂相結合。

  二、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模式探索的思考

  (一)關於專題式教學模式

  根據調查,現在多數高校採用專題式教學模式。

  專題式教學模式又有兩種形式:一是專家專題型,即每個教師主講最擅長的幾部分,幾個老師輪流授課;二是內容專題型,即把內容轉化為若干專題,有一位老師通講。這種模式有利有弊。優點在於這種教學模式解決了課時少與教材內容多的矛盾,突破了教材原有的章節結構,具有靈活性和針對性,教師可以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突出了教學重點,主題明確,注重宏觀把握和多維度分析,可以及時追蹤學術前沿,培養學生多維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課程的前後聯絡疏離,有脫節的危險。二是高估了大學生歷史知識水平,不利於教學目的的實現,弱化了教書育人的作用。高校實施專題教學模式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減輕教師教學負擔,以便讓教師有更多時間搞科研,但這樣做付出的代價卻是,本來就少得可憐的師生交流機會更加減少。三是專題設定不當,有的學校設定了23個專題,不知道在32個學時內如何完成這麼多的專題任務。

  (二)關於評價體系

  不少學校配合教學模式,對於評價方式和手段上也做了不少探索。一般實行平時考核和期末考試相結合,平時成績主要由學生出勤、平時作業和課堂討論等組成,權重不高,期末考試權重大,採用開卷方式,注重考查學生理論聯絡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模式重點還是在期末考試,還是容易造成學生背教材的局面,不利於達到教學目的。應該加大過程考核的權重和增加考核方式,弱化期末考試的重要性。

  (三)實踐教學不足

  在《綱要》課中採用實踐教學可以改變以往單純傳授思想的方式,促進學生積極思考,促進思想內化。目前實踐教學方式主要有觀看歷史題材的影片、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請老革命作報告、組織學生演講學習心得等。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定作用,但有兩個問題需要克服,一是時間問題,給予綱要課的學時有限,如何安排?二是資金問題,這需要學校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援。

  《綱要》課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考試,而是對大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具有創新能力和富有個性的公民。因此,綱要教學模式的探索不僅需要教師的努力和付出,更需要學校的真正重視和投入以及社會環境良性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