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1051~1107)

[拼音]:Wenxue pinglun

現代文學期刊。原名《文學研究》。1957年3月創刊;1959年改版為《文學評論》,雙月刊。1966年6月停刊;1978年2月復刊。該刊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辦的一個全國性的文學研究和理論批評方面的學術性刊物。自創刊至1966年停刊以前,編委會由全國各文學學科有成就和代表性的專家組成,1978年復刊後,編委會改由文學研究所和外國文學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員組成。主編都由文學研究所所長兼任,先後由何其芳、陳荒煤、許覺民、劉再復擔任。

《文學評論》主要發表關於文學理論、中外文學史上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學史問題、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創作和理論的研究和評論文章,除論文外、還辟有“短論”、“論壇”、“資料”、“書評”、“新作評介”、“新人評介”、“通訊”、“讀者、作者、編者”、“學術動態”等欄目。刊物比較重視學術研究的水平。最初幾期,選題沒有明顯的計劃性,發表專家的研究成果較多,大都是佔有豐富材料、潛心研究之作。如:何其芳的《〈琵琶記〉的評價問題》(1957年第 1期)、蔡儀的《論現實主義問題》(1957年第 1期)、王季思的《〈桃花扇〉校注前言》(1957年第 1期)、楊絳的《斐爾丁在小說方面的理論和實踐》(1957年第 2期)、範存忠的《〈趙氏孤兒〉雜劇在啟蒙時期的英國》(1957年第3期)、夏承燾的《姜夔詞編年箋校》(1957年第3期)、錢鍾書的《宋詩選注序》(1957年第3期)、李健吾的《科學對法蘭西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小說藝術的影響》(1957年第 4期)、羅大岡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及其時代》(1958年第 1期)等。所發表的文章中,中國和外國古典文學方面的比重較大。改版為《文學評論》之後,加強了對社會主義文學現狀的聯絡和對當前作品與文藝傾向問題的注意。同時,在有很大侷限性的條件下。組織和展開了一些學術問題的討論,如關於中國現代詩歌形式和格律問題的討論、關於文學的共鳴問題和山水詩問題的討論,一定程度上起著活躍學術思想的作用。其他一些問題的討論如關於中國古代文學史分期問題,關於歷史劇的真實性問題,關於《創業史》中人物形象問題,也都發表了一些較有學術價值的意見。1959年慶祝建國十週年時,刊登了多篇文章,分別論述和總結了十年來新中國文學的發展、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整理工作、外國文學翻譯研究工作,肯定了成績和提出了問題。這是該刊完成的一項比較有意義的工作。1962年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0週年,發表了何其芳的《戰鬥的勝利的二十年》(第 3期),根據多年文藝運動的實踐經驗,著重闡述了毛澤東文藝思想中的既反右又反“左”、進行兩條戰線鬥爭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糾正簡單化、“左”的傾向的作用。在1963年紀念曹雪芹逝世200週年時,發表的俞平伯的《〈紅樓夢〉中關於“十二釵”的描寫》(第 4期)以及其他作者的《曹雪芹的貢獻》、《〈紅樓夢〉愛情描寫的時代意義及其侷限》、《〈紅樓夢〉的主題》等文章(第6期),都能在學術上各抒己見。1964年紀念莎士比亞誕生400週年,發表了王佐良的《英國詩劇與莎士比亞》、楊周翰的《談莎士比亞的詩》(第 2期)、卞之琳的《莎士比亞戲劇創作的發展》(第4期),對莎士比亞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1961年第5、6期,連載了茅盾的長篇論文《關於歷史和歷史劇》,這是在學術界已有的討論基礎上,收集大量史料、精心研究的力作。總的看來,這時期的不少文章發揮了研究者的專長,在學術上有各自的見解。某些方面,反映和代表了國內的學術研究水平。

但由於刊物創辦之後不久就遇到了一系列政治運動和思想鬥爭,刊物不可避免地受到左傾思想的影響,各個階段都發表了不少“左”的、粗暴的“批判”文章,使刊物偏離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1964年以後,由於整個文藝路線和方針、政策“左”的傾向更加嚴重,刊物的學術性明顯削弱。

1978年復刊以後,由於新時期文藝的繁榮和文藝思想的活躍,《文學評論》在堅持學術性的同時,注意聯絡文藝創作和理論研究的實際,反映和提出人們比較關心和注意的學術問題。復刊時,文藝界和學術界正面臨思想解放,撥亂反正的任務,刊物在批判江青反革命集團鼓吹的“文藝黑線專政”論、“文藝黑線”論以及其他謬論上,都較早或及時地發表了文章;對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以及更早一些時候被顛倒了是非的、被錯誤“批判”和否定了的一些理論問題和作家作品,如寫真實問題、形象思維問題、現實主義問題、1957年文藝運動問題、現代文學史上的“兩個口號”的論爭問題、瞿秋白對魯迅的評價問題以及《林家鋪子》、《二月》、《賽金花》、《水滸傳》等作品,也進行了重新評價和探討。1979年慶祝建國30週年時發表的鐘惦棐的《電影文學斷想》以及其他論述新中國話劇、詩歌、長篇小說的文章,根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原則,對30年來既有重大成就又充滿了曲折和失誤的社會主義文藝工作,以實事求是的精神進行了總結。刊物積極關注新時期的文藝創作和理論,起了鼓勵創新和開拓的作用。如對劉心武的《班主任》,較早地展開討論並給予支援;對《天雲山傳奇》、《人到中年》及歷年評獎和引人注意的作品和作家,都及時發表有一定水平的評論;對王蒙的創作,還進行了比較細緻和深入的討論。近兩年來,比較重視帶有巨集觀性的或有新的角度、新的方法的研究成果。在文藝理論方面,1985年裡陸續發表的有關文學研究的方法論和文學觀的討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適應研究隊伍變化和發展的趨勢,《文學評論》在調動和發揮各種作者的積極性時,特別注意扶植比較年輕的新作者。1982年以後,中、青年作者的文章日益佔有重要地位,青年研究工作者的文章,常常閃現著活潑而新穎的思想,勇於表現自己個性的風格,給人以較大的吸引力。

1985年1月,該刊舉行了第一次《文學評論》優秀論文(中青年作者)授獎會,評選了新時期以來中青年文學研究工作者9人的論文為優秀論文(一等獎1篇,二等獎3篇,三等獎5篇),對理論研究工作,起了一定的鼓勵作用。

另外,作為《文學評論》雙月刊的補充,該刊編輯部自1978年始還編輯不定期的《文學評論叢刊》,按文藝理論、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四個學科分專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