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米芾學書》教學反思
四年級《米芾學書》教學反思
講完課文,趕考秀才的教育智慧在我的頭腦裡凝成鮮明的風景,讓我有強烈的衝動:要做秀才那樣有智慧的教師!
秀才的智慧在於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那秀才隨便翻了翻米芾的字”,看似隨便,其實秀才在那一翻一看中就發現了米芾學字的弊端,也發現了米芾是一個求學上進的人。於是秀才在那麼一瞬間就想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要我教你寫字,先要用五兩紋銀子買我一張紙去寫。”這也體現了秀才的智慧——善於“對症下藥”。
我們在評價學生時,往往只能看到學生的不好,只是一味指責。經常聽到老師抱怨一些孩子書寫很亂,經常不完成作業,而後就是懲罰學生加倍抄寫,老師很少考慮學生“不好”的癥結在哪裡,對此“症狀”該如何“下藥”考慮得就更少了。
雖然我們在喊著素質教育,在喊著“減負”,然而現在的老師依然在考試的指揮棒下疲於奔命,不厭其煩地給學生布置成堆的作業,機械地畫著對號、錯號,累了自己,也累了學生。可我們回頭看教學效果,卻讓我們的眉頭無法舒展:學生寫了十遍的詞語,一遍不如一遍規範,並且出錯連連;學生做了十幾頁的練習題,書寫 “龍飛鳳舞”,數字抄寫錯的'學生佔了小一半;漢語拼音抄寫一行,從第一個錯到最後一個,學生只是在機械地“抄”,抄的是什麼,根本就不過腦子……如此的作業,對學生的學業進步能有多大的作用呢?我想正面作用沒有多少,負面作用卻不容我們忽視: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被“作業的重負”壓垮了;學生學習興趣的火花被“作業的重負”壓滅了;學生自由活動的時間被剝奪了;學生自主閱讀的空間失去了……
試想:如果那秀才也規定米芾一天必須寫多少字,以量而定,不以質取,米芾還能有後來的造詣嗎?
我們給學生布置作業,也要講“質”而不是論“量”。我們關注學生寫作業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生寫作業的過程,力求讓學生寫作業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