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體制
[拼音]:ougeng
戰國之前普遍實行的以兩人協作為特徵的耕作方法。當時因工具和技術較為落後,許多生產活動均非一人所能獨立完成。清代學者程瑤田以為:“言耕者必言耦,以非耦不能善其耕也。耦之為言並也,共事並行,不可相無之謂耦。”這一說法符合於戰國以前的實際狀況,但兩人如何具體協作,目前因有關材料太少而難以弄清,故在學術界對此一直有爭論。
古書中早有關於耦耕的明確記載,如《詩經》中有西周時往往“千耦其耘”,“十千維耦”。《左傳》記春秋初年鄭剛遷到東方時,即“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國語·吳語》說:“譬如農夫作耦,以刈殺四方之蓬蒿。”這些記載說明耦耕在農田勞動中的重要性。《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這是春秋末年尚保留有耦耕的一條確證。
由於各種農田勞動都要求兩人協作,因而在勞動以前就需要對勞動力加以組合。一般是在歲末由官吏來主其事,如《呂氏春秋·季冬紀》:“命司農計耦耕事。”《周禮》中對此有更為具體的記述,如《地官·里宰》雲:“以歲時合耦於鋤,以治稼穡,趨其耕耨。”鄭玄注云:“鋤者,里宰治處也,若今街彈之室,於此合耦。使相佐助。”
戰國時因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田地被分割成百畝,由五口之家的小農去耕種,各家之間的互助協作已無必要,耦耕也隨之而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