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背景下民族村寨的生計方式變化與經濟轉型的探析

城鎮化背景下民族村寨的生計方式變化與經濟轉型的探析

  一、農耕社會的傳統生計方式

  (一)農耕社會概述

  大稿午村是一個吳姓苗族聚居村寨,距離鎮政府駐地 1.5 公里,靠 320 國道,東接巫亮村,西靠西朗村,南與基甲村交界,北鄰川洞村。地處北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區,居雷公山北麓,東經 108°、北緯26°,海拔約 455 米,國土面積 4.1 平方公里。村寨背靠鬱鬱蔥蔥的高山,寨前水美田肥;主要農作物為水稻、小麥;經濟作物有油菜、馬鈴薯、花生、辣椒;肉食主要是魚、家禽、家畜,這裡曾經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少數民族自然村寨。

  (二)傳統生計方式概況

  “中國少數民族村寨經濟的傳統生計方式首先普遍表現為對生態環境以及動植物生命週期的高度依賴。”

  農業社會的大稿午村主要的生計方式是農業生產,按照農時進行耕作,寨子上的七八十頭牛是主要的生產力,生產工具有:鋤頭、犁、釘耙等,主要的經濟來源是農田。土地改革之前寨裡的土地按照地主、富農、中農、貧農等級佔有數量不同;土地改革之後寨民個人都獲得了土地,大家的生活基本自給自足,主要的勞動力是自己的家庭成員,一般不僱傭勞動力。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採取的農業政策不同,農業生產也發生著變化。

  1、土地改革時期的農業生產

  1950 年,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少數民族地區長期受壓迫、剝削,對土地的需求最為迫切,1952 年大稿午村也開始了土地改革,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因失去其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而徹底瓦解,貧下中農分得了田地。土地改革後,黨中央繼續在民族村寨有組織的開展農業生產運動,民族村寨進入了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和其他地區的農村一樣,村寨分成了若干農業生產小組搞生產,之後鄉鎮之間聯合搞生產,農業合作社成為了此時農業生產的主要形式。直到 1960 年,大稿午村才從人民公社改為村小組,村民各自重新獲得田地,這種生產方式一直持續到 2004 年劍河縣城搬遷過來之前。

  村民 A:1952 年土地改革以前,是封建地主土地制度,村民被劃分為:僱農、貧農、貧下中農、中農、富農、地主。土地改革的時候,把地主的所有田、地都拿來分給貧下中農。1958 年人民公社運動,村裡被化成了四個小組搞生產,後來成立初級社,一個村是一個初級社,後來成立高階社,幾個村一個高階社,之後出現了大躍進,再後來就是人民公社,1960 年又分到小組,田土都能得到了。

  2、土地改革之後的農業生產

  土地改革之後寨民個人都獲得了土地,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人們習慣按照陰曆來計時進行農業生產和生活,按照四季輪迴安排農活。農忙時節大家都在水田裡栽水稻,在山地上種植蔬菜和經濟作物,大概從農曆三月份持續到六月份;農閒時節大家會結伴上山砍柴、割豬草。在交完農業稅後,大部分人家還可以有剩餘的食物,有的會在趕場時拿去賣,換成其他食物或者生活用品。這個時期的婦女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飼養家禽、家畜,或者幾個人坐在一起繡花、染布,邊做邊說邊唱,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

  村民 A:過去按照季節搞生產,農閒來時沒事做了,大家都去砍柴燒,婦女在家繡花、織布。三、四月開始農忙,五月栽秧。栽秧過了以後,有些會做生意,就去做,家裡割草喂牛,打豬草餵豬。六月之後傐秧,共傐三次,用筢子筢下來,然後栽包穀、花生米、紅薯這些。

  二、城鎮化背景下民族村寨經濟轉型的動力與制約

  經濟轉型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實現農村現代的主要途徑。實現經濟轉型是眾多因素合力推動下的結果。“動力差異產生了經濟轉型的兩種基本型別:整體性的突發轉型和個性選擇性的漸變轉型。在社會層面上,前者表現為一個震盪性的過程和整個生活方式的突變,後者表現為一個穩定的過渡性過程和文化的浸潤和漸變。一般說來,外力介入性的經濟轉型多表現為突發性的整體轉型。”大稿午村就是典型的外力推動占主導地位的整體性突發轉型民族社群。在強大的外部力量的主導作用下,大稿午村傳統經濟的整體性與獨立性基本喪失,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一)民族村寨經濟轉型的動力

  1、村民的適應性發展—— — 內在動力

  在市場經濟不斷髮展的現代社會,長期被束縛在土地上的寨民有著改善生活的強烈願望,這就使以互惠為核心的內生性社會制度與商品經濟的矛盾更加突出,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有田就有飯吃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八十年代後期村民開始離開田地,有的進入城市, “打工熱”隨即產生了。

  第一,維持基本生活的需要。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在社會中生存,就必須有維持生存的基本保障。大稿午村村民以前生存靠的是農田,在農閒時打點零工,現在農田被徵用,政府曾扶持過在山地種植藥材,時間不久藥材全部枯萎,沒有技術支援,沒有資金支援,這種發展經濟的策略被束之高閣。村民長期被束縛在土地上,缺乏經營生意的經驗和思維。為了維持生活,購買基本的生活用品,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就要學會轉變思想,尋找新的發展道路,因此,做零工、苦力、打工就成了大稿午村民賺取生活的新方式。

  村民 B:沒田沒辦法,沒有經濟頭腦不會做生意,給別人打工一天一百多塊,沒有就做一點家務。會做木工的有的,還有運輸的,砸鋼筋的,在縣城裡面做點拉沙的活。藥材原來有種,現在沒地方種。走過場都是,當官的調到這裡來,一年半年沒什麼政績。

  第二,接受學校教育的需要。大稿午村歷來都比較重視教育問題,是一個文化底蘊較為濃厚的苗族村寨,有 65 年的辦學歷史,村裡的孩子都要讀書。直到 2007 年稿午小學才併入劍河縣城關二小,村裡沒有自己的學校了。小孩子必須要讀幼兒園,不讀的話就不讓讀一年級,幼兒園費用高。這對於沒有穩定收入的村民來說無疑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他們受到了極大的困擾。

  第三,生育觀念的影響。在民族村寨,生兒育女是大事,家族的壯大和地位的鞏固,都與家庭生育男孩的數量有關。傳統的生育觀導致了小孩子出生率居高不下。沒有男孩兒要一直生到男孩兒為止,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村民選擇了到廣東等地做產前檢查的方法,是女孩兒就打掉,是男孩才生下來。

  村民 C:多了養不起,兩個男一個女就好了。沒有男孩就生到男為止,不像漢族,女婿也行,我們苗家姑娘嫁出去了怎麼養啊。自己要生男,女的嫁出去了有男人守,在我們中國重男輕女。

  第四,製作民族服飾的需要。苗衣是苗族重要的象徵符號,一個女人會不會繡苗衣,繡的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她是不是一個賢惠能幹的苗家婦女。孩子身上穿的苗衣繡的好不好,銀飾多不多也是衡量一個家庭經濟水平的重要標誌。因此,大家對苗衣的重視程度遠遠超出了它本身所具有的價值。要有錢才能繡出好的苗衣,所以,苗衣的花費也成了重要的一筆家庭支出。

  第五,禮尚往來的需求。苗族是一個尚禮重情的民族。“黔東南苗族是“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的典型代表,有春節、蘆笙節、祭橋節、祭卯節、鼓藏節、苗年等。”節日主要用品有:糯米飯、酒、豬肉、雞鴨魚等,這些物品大部分時候不能完全自給,要到市場上購買,因此,越來越多的禮尚往來對禮物交換的質量和數量要求不斷提高,這就需要更多的金錢。

  2、政府政策的主導—— — 外力作用

  政府政策的推動是最主要的外力因素,是加速村寨轉型的催化劑。大稿午村是政策主導轉型性質的村寨。大稿午村為純苗族村寨,是一個古建築、古石路儲存完好,古風民俗濃郁的少數民族村寨,被劍河縣列為“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的民族村寨,它與縣城城區、八郎古生物化石群、劍河溫泉、三坂溪水電站仰阿莎湖區融為一體,構成了該縣一條龍的湖濱城市旅遊線路。在 2010 年落實了 10 萬元建設資金,2011 年 9 月,劍河縣大稿午村獲中央少數民族發展資金—— — 特色民族文化村寨資金 80 萬元,用於重點打造該村民居改造、消防設施建設、民族文化陳列室、步道建設等專案,同時落實省級少數民族發展資金 5 萬元,用於貧困建房補助資金。劍河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委託某建築公司制定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革東鎮大稿午村—— — 村莊規劃》(2011- 2015)。規劃書規定: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將大稿午村建設成為功能結構合理、環境優美、配套設施完善,發展生態可迴圈的宜居型的新型農業鎮村。

  在大稿午村劃歸社群管轄後,村寨主道路和入戶小路,上山的部分小路已完成硬化建設、統一了飲用水系統、村民在基礎設施上獲得了很大的方便。

  (二)民族村寨經濟轉型的制約因素

  第一,村民自身條件的制約由於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在突發轉型過程中村民表現出了適應性緩慢和滯後的特點。 “文化產生於族群的生產、生活實踐,反過來固化、約束著族群的個體行為,同時也反映這一文化的特徵。但事物總有其兩面性,社會前進了、時代變化了,得以使這一文化生存的環境發生了改變。”

  雖然外在推動力是主要的,但是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大稿午村社會已經在進行全方位的變革,用新的科學的思維來參與到新的建設中來是一種科學的態度。對於突如其來的變化,在充滿恐慌的同時被動的適應著便是村寨轉變成社群後的一種長期的生存狀態。筆者在村寨走訪時,一部分村民是有怨言的,大家異口同聲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土地沒有了,我們怎麼生活”。已經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環境,產生了新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只是大家固有的農業社會的思想還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時間存在。村寨要怎樣謀發展,村民要怎樣從事新的社會生產都不能提出可行性的措施。

  第二,政策、資金條件不足由於歷史和自然原因,民族村寨經濟來源單一,相對封閉、滯後,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的技術和資金支援不到位是其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村寨裡一些村民有想利用村寨優勢資源發展經濟的想法,只是資金來源無門。一些經濟的發展是需要資金作起步支撐和發展後盾的,雖然國家和當地政府有對這些工作做出過指導和支援,但是村寨本身沒有很好很專業的技術人員,下級部門沒有將上級的政策思想傳達到位,或者上級根本不會重視這些,都導致了民族村寨發展之路無門,夭折現象百出。

  村民 A:聘技術員要錢,國家扶持要,不扶持搞不成。貸款沒有哪個擔保不行,話是那麼說,真正不好乾。國家扶貧,應該政策要實在的,現在配比搞一個養豬場,要投資,起建蓋房,居住的'、豬住的、整套幾十萬的。國家說是扶持,錢肯定是有,真正需要的沒拿到。

  三、城鎮化背景下民族村寨經濟轉型的對策思考

  (一)暢通訴求渠道,規範利益表達

  少數民族地區由於歷史和自然因素,制度建設落後於發達地區,缺乏人民需要的表達機制,心聲很難被有關部門聽到,有了需求很難得到滿足,再甚者,地方官員懈怠,對民族地區存在的問題的重要性缺乏正確的認知,出現了民聲到了相應部門已經變了味,根本問題解決不了,民憤、民怨情況嚴重。

  在民族地區建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雙向意見表達通道,使村民的意見和建議能夠逐級反映到有關部門,問題及時得到解決,也使上級的建議和意見完整傳達到民族地區群眾中去,透明的雙向溝通制度會極大提升政府辦事效率和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使人們的合法權益真正得到尊重和維護。可以模仿建設遵義市鳳岡縣的“雙向、四議、三公開”制度。

  (二)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制度建設

  地方政府是地方社會建設的主導者,肩負著監督和服務的責任和義務。在民族村寨發展的過程中加強政策性引導,完善制度建設,構建適合民族村寨特質的策略和制度,才能號召人們共同投身到現代化建設中來。轉變職能型政府為服務型政府,加大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投入力度,培養具有專業素質的新型村民,充分發揮村民在城鎮化建設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民族地區幹部隊伍中部分素質條件不夠硬,存在強權政治,欺壓百姓的情況。要提高幹部隊伍素質,建設服務型政府,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增強民族村寨村民對黨和國家的信任,促進民族團結,共建和諧社會。完善各項制度,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完善公共服務制度,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同時不斷提升民族地區人民的滿意度。

  (三)推動旅遊發展與城鎮化相結合

  特色民族村寨在城鎮建設過程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是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巨大的內在潛力,是少數民族人民脫貧致富的首要依靠。城鎮的發展給民族地區帶來了便利的交通、更加完備的基礎設施以及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遊客。一味地從形式上完成城鎮化的任務而忽略了城鎮化主體——人的城鎮化往往得不償失。

  因此,在資源豐富、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地區推動城鎮化建設要做到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完善保障制度,把經濟發展和村寨建設有機結合,搞活旅遊經濟帶建設,振興第三產業,拉動就業,不斷提高民族村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積極性和活力,積極投身到村寨現代化建設中來。

  (四)提升村民素質,適應市場變化

  市場變幻莫測,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跟上時代的步伐,在享受現代文明成果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素質,培養社會化大生產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民族地區長期處於落後、封閉的狀態,人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再加上各種歷史、環境等因素的制約,適應時間相對較慢。

  民族村寨村民要有學習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的正確心態,黨和政府要出臺和完善提升少數民族地區人們綜合素質的政策措施,並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確保政策實施到位。比如,根據地區優勢,發展優勢產業,派出專業技術人員指導、培訓,並做長期的駐守監管工作,直到初顯成效,產生經濟效益。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要實現自身發展,還要人們自己堅定信念、善於學習、敢於突破,在維持基本生活狀態的同時,學習新技能,用科學的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軍當中,努力實現自身價值,共同為建設和諧、統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