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宦官制度

[拼音]:shehui wulixue

[英文]:social physics

從實證科學角度用物理學規律研究人類社會的一種學說。在A.孔德的思想體系中,它是社會學的別名。

在18世紀啟蒙思想家和空想社會主義者的著作中,有把人比作機器,以致進一步推論人類社會生活服從自然科學規律的論述。法國的C.H.de聖西門曾試圖建立一門“社會生理學”來研究政治和社會現實。孔德承繼了這一思想,認為人類社會是自然界的一個部分,人為的社會秩序通常可以看作“自然秩序”的簡單延伸;探討人類社會生活規律的科學應是探討自然規律的科學的直接延續。他在《實證哲學教程》(1830~1842)中,把實證哲學分為: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和社會物理學 5門基礎科學;社會物理學按照當時物理學的劃分,包括研究人類社會秩序的社會靜力學和研究社會發展和進步的社會動力學兩部分。1835年,比利時統計學家L.A.凱特萊在《論人及其特性的發展:社會物理學》一書中,將國勢學派和政治算術學派中的統計學與數學中的概率論相結合,形成一門新的統計學,稱之為“社會統計學”。孔德認為凱特萊盜用了他使用的術語,遂於1836年把科學分類中的第五種科學“社會物理學”改名為“社會學”,並於《實證哲學教程》第 4卷(1839)中正式使用“社會學”一詞,涵義與他最初使用的“社會物理學”一致。他在註釋中寫道:“從今以後,我想大膽使用這一術語(社會學)。它正與我自己使用的‘社會物理學’詞意一樣,能用一個單名來指明自然哲學中的‘必要’部分,這就是關於社會現象的根本原則的實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