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拼音]:juzhong

[英文]:weightlifting

使用槓鈴、啞鈴、壺鈴等器材進行鍛鍊和比賽的體育運動專案,也是各項體育運動中進行力量訓練的重要手段。

發展概況

歷史上古希臘人曾用舉石頭來鍛鍊和測驗一個人的體力,羅馬人在棍的兩頭扎以石塊來鍛鍊體力和訓練士兵。中國舉重活動(舉大刀、石擔、石鎖等)漢代已有記載。從晉代至清代,舉重均列為武考專案。在舉重運動的長期發展過程中,所用器材也不斷髮展變化。最初是舉各種實物,以後舉舊式槓鈴(兩邊有球形物,灌入鐵沙),現在是舉可以自由增減重量的新式槓鈴(圖1)。

近代舉重開始於18世紀末,最初盛行於歐洲,當時倫敦的音樂廳和馬戲班裡經常有大力士表演舉重。第1次世界舉重錦標賽於 1891年在倫敦莫尼科咖啡館舉行,獲得冠軍的是英國人L.利維。1896年在雅典舉行的第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舉重列為正式比賽專案。當時只有單手挺舉和雙手挺舉,不按體重分級。獲得單手挺舉第1名的是英國人L.埃利奧特,獲得雙手挺舉第1名的是丹麥人V.延森。1920年第7屆奧運會舉重比賽的專案改為單手抓舉、單手挺舉和雙手挺舉,並按體重分為5個級別。1924年改為單手抓舉、挺舉和雙手推舉、抓舉、挺舉5種。1928年取消單手專案,改為雙手抓、推、挺舉3種(仍為5個級別)。最初,雙手推舉又稱為雙手立正推舉,要求非常嚴格。運動員將槓鈴提至胸上後,必須保持靜止 2秒鐘,待裁判員發令後才能將槓鈴向上舉起。兩臂伸直後,也須保持靜止2秒鐘,待裁判員發令放下,動作才算完成。在上舉過程中,身體不得後仰,膝部不能彎屈,足尖足跟不能離地提起。以後立正推舉又逐步發展成為“運動式”(倒腰)的推舉。但倒腰推舉容易使運動員腰椎受傷,而且後倒的幅度沒有一定標準,給裁判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因此,1972年奧運會舉重比賽結束後,正式公佈取消推舉。自1973年起,舉重比賽只有抓舉和挺舉。1976年國際舉重聯合會決定增加100公斤級,1980年第22屆奧運會改為10個級別。各國舉重運動的成績,在1930年前後,法、德兩國佔領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埃及佔優勢。後來蘇聯的實力日益加強,1953~1980年,蘇聯曾獲得22次世界團體冠軍。近年來保加利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古巴在國際舉重比賽中也有很大進展。保加利亞在1972年慕尼黑舉行的奧運會的舉重比賽和1974年在馬尼拉舉行的世界舉重錦標賽中,都超過蘇聯,成績躍居第1位。(見彩圖)

中國雖然歷來就有民間的舉重活動,但是,作為正式比賽專案的近代舉重,卻開始較遲。1936年的全國運動會中,舉重只作為表演專案。1948年的全國運動會才把舉重列為正式比賽專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舉重運動得到迅速發展,1956~1966年間就有優秀運動員陳鏡開、黃強輝、趙慶奎、肖明祥、季發元、葉浩波、鄧國銀、黎紀源、陳滿林、劉殿武等人先後31次打破 5個級別的12項世界紀錄。其中陳鏡開1人9次打破兩個級別的挺舉世界紀錄。就中國當時的成績看,已進入世界團體前 3名的水平。70年代以來,中國舉重運動員陳偉強、吳數德、蔡俊成、劉航遠、張耀鑫等 5人曾多次打破青年和成年52公斤和56公斤級世界紀錄。他們之中最突出的是陳偉強,1976~1980年8次打破青年和成年世界挺舉紀錄。吳數德在1978~1980年內,也曾 5次重新整理抓舉世界紀錄。 (見彩圖)

舉重比賽專案

目前舉重比賽分為抓舉和挺舉兩項。不論抓舉或挺舉,提鈴動作都分為箭步式和下蹲式兩種姿勢箭步式是以連續動作將槓鈴往上舉起後,兩足前後分開下蹲。下蹲式是將槓鈴舉起後兩足左右分開下蹲。現在絕大多數優秀舉重運動員都採用下蹲式。

抓舉

槓鈴放在運動員的兩腿前面,手心向下握槓,然後以連續的動作把槓鈴從臺上貼身往上提起。當槓鈴大約提至胸部的高度,借慣性繼續上升時,用箭步或下蹲式迅速下蹲,使身體轉至槓鈴下,兩臂伸直支撐槓鈴,兩腿收回。臂腿完全伸直,兩足站在橫線上與軀幹、槓鈴成一平面,並保持這個姿勢在靜止狀態中,待裁判發令後,再將槓鈴放下。如在上舉過程中出現下列情況將判為失敗:懸垂提鈴,中途停頓,兩臂伸展不均或有屈伸動作,用推舉完成最後動作,膝或臀部觸地,離開舉重臺,裁判未發令即將槓鈴放下等。

挺舉

由提鈴和上挺兩個動作組成: ① 提鈴至胸──運動員握槓後,用連續動作把槓鈴從舉重臺上提至胸部, 在提鈴過程中, 運動員可用箭步式或下蹲式下蹲,兩腿隨即伸直,兩足收回站在一橫線上。在提鈴過程中出現下列情況,將判為犯規:懸垂提鈴,提鈴過膝未完成動作,兩次或兩次以上的提鈴動作,膝或臀部觸地,在採用下蹲式時肘或臂觸腿,橫槓停放在胸上,觸及軀幹任何部分,一足或兩足踏出臺外。

(2)上挺──先屈膝預蹲,接著用急速伸髖、伸臂動作將槓鈴往上舉起,至兩臂在頭上完全伸直,兩足收回站在一橫線上與軀幹和槓鈴成一平面,待裁判發令後放下槓鈴。在上挺過程中出現下列情況,將判失敗:出現一次以上的預蹲,在起立時兩臂有屈伸動作,兩臂伸展不均或停頓,用推舉完成上挺動作,離開舉重臺,裁判未發令即將槓鈴放下。

舉重技術

分為提鈴、發力、上拉、下蹲和上挺動作。在開始提鈴時,肩和槓鈴橫槓應在同一線上(圖2-① )。 提鈴到膝蓋高度時,運動員的腿不但幾乎伸直,而且肩帶顯著移向前(圖2-②)。在提鈴發力之前,槓鈴重心投影應與支撐面會合。幾乎和開始姿勢一樣,肩部正好在橫槓前面,但膝部則轉至橫槓之下,使股四頭肌收縮,發力之前先行拉長,從而爆發更大力量。根據握距的寬窄和臂部的長短,槓鈴橫槓可在不同水平線上( 圖2-③)。 起踵時,橫槓和蹠趾關節應成一垂直線。膝部角度和髖關節角度大約相等(圖2-④)。發力結束時,運動員的身體完全伸直,同時起踵(圖2-⑤)。這種提鈴方法又稱為“雙節奏”提鈴。為了縮短提鈴至胸的距離,以便舉起更大的重量,在下蹲時要蹲得低,膝關節彎屈角成90°,或小於90°(圖2-⑥)。槓鈴提起後,要保持胸部高挺,腰部固定,兩肘抬起,將槓鈴穩固地停在胸上( 圖2-⑦), 然後從下蹲中起立。上挺前,身體應自然垂直,槓鈴重心應接近足後跟(圖2-⑧)。上挺的預蹲不宜過深(120°~130°),以能準確和充分發力為宜(圖2-⑨)。預蹲後猛力伸腿,起踵作箭步式前後分腿下蹲。下蹲時,前出腿彎屈角約為90°,後出腿應略彎而帶有彈性地支撐在地上,形成穩固的支撐(圖2-⑩)。挺起時,先將槓鈴重心略後移,隨即收前腿,再將重心略前移,收後腿,使兩足站在一橫線上(圖2-)。

舉重競賽

分為個人競賽、團體競賽、個人及團體競賽 3種。個人競賽根據每個運動員在該級別中所得的總成績,計算個人名次。團體競賽以每個團體中每個運動員所得分數的總和,計算團體名次。個人及團體競賽,先確定個人名次和得分,再綜合個人的分數計算團體名次。單項成績或總成績相等時,以賽前體重較輕者名次列前。如賽前體重相等,則在該項競賽結束時,立即稱量體重,體重輕者列前,如仍相等,則名次並列;並列所得分數,均應為該名次應得分數。

舉重競賽按體重分為 52 公斤、 56公斤、 60公斤、67.5公斤、75公斤、82.5公斤、90公斤、100公斤、110公斤和 110公斤以上10個級別。賽前運動員必須按規則稱量體重。

舉重競賽應按抓舉和挺舉兩種方式順序進行。而且必須在同一場比賽中完成。在一場競賽中,每一運動員有 6次試舉(即抓舉3次、挺舉3次)。破紀錄可進行比賽外的第 4次試舉。運動員試舉成功的成績離世界紀錄在10公斤以內時,即可要求破紀錄試舉;第 4次破紀錄試舉成功,只能算紀錄,不能計算成績。以在 3次試舉中所舉最高重量計算。兩項最高成績加起來為本人的總成績。運動員的試舉合格與否,由 3名裁判員用燈光表決。白燈表示成功,紅燈表示失敗。凡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如抓舉 3次失敗,仍可以參加挺舉。如成績符合規則要求,也可以參加破紀錄挺舉。但是如不參加抓舉,不得參加挺舉。

服裝、場地器材

比賽時運動員應穿舉重衣(緊身衫連褲)或背心、短褲。所用腰頻寬度不得超過12釐米。正式舉重比賽,應在堅固的4米×4米木製臺上舉行。所用槓鈴必須是標準槓鈴。橫槓總長度不超過2.20米,直徑 2.8釐米,兩個內卡箍之間的距離為1.31米。最大槓鈴片直徑為 45 釐米。槓鈴片重量、顏色如下:50公斤(綠色),25公斤(紅色),20公斤(藍色),15公斤(黃色),10公斤、5公斤、2.5公斤(白色);1.05公斤和0.25公斤。

中國著名舉重運動員

陳鏡開

(見陳鏡開)

黃強輝(1930~)

福建省人。1952年從印尼返回祖國,原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同年開始系統練習舉重。1958年5月在25單位健將級比賽中以155公斤打破蘇聯運動員保持的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同年11 月在中、蘇、波舉重友誼賽中又以 158公斤打破世界紀錄。1959年在中、蘇舉重友誼賽中再以 158.5公斤破本人保持的世界紀錄(圖3)。

趙慶奎(1936~)

天津市人。1958年3月在莫斯科杯舉重賽中獲輕量級亞軍。1958年9月在慶祝國慶節表演賽中,以 176.5公斤成績打破美國P.喬治保持的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同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中、蘇、波舉重友誼賽中又以 177.5公斤成績再破世界紀錄,並獲得冠軍(圖4)。

陳滿林(1941~)

廣東省人。1957年開始練習舉重,自1965年以後曾3次打破最輕量級、次輕量級推舉世界紀錄。1976年在亞洲舉重錦標賽中獲得52公斤級3項冠軍。1977年在第31屆世界舉重錦標賽中,獲得56公斤級挺舉第2名和總成績第3名。

吳數德(1959~)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1974年進入廣西業餘體校學習,1977年開始舉重運動的系統訓練。1978~1979年曾 6次打破青少年52公斤級抓舉世界紀錄,並在1980年4月5日全國舉重錦標賽中創造了成年52公斤級抓舉112公斤的世界紀錄。1978年7月15日在雅典舉行的第 4屆世界和歐洲青年舉重錦標賽中,獲得青年52公斤級抓舉第1名。1979年11月3日第33屆世界舉重錦標賽中,戰勝奧運會冠軍、世界紀錄保持者A.H.沃羅寧(蘇),獲得抓舉冠軍。1981年8月16日,在日本名古屋第13屆亞洲舉重錦標賽中,創造了56公斤級抓舉 126公斤的世界紀錄。

陳偉強(1958~)

廣東省人。1972年9月進入廣州體育館業餘體校學習,1974年開始進行舉重運動的系統訓練。1976~1978年曾 8次打破青少年兩個級別挺舉、抓舉和總成績的世界紀錄。1979年6月7日在上海創造了成年56公斤級挺舉151.5公斤的世界紀錄。同年11月4日,他又在薩洛尼卡舉行的第33屆世界舉重錦標賽中,創造了 153公斤挺舉的世界紀錄。

肖明祥(1940~)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1965~1966年在國內外比賽中曾6次打破次輕量級抓舉、挺舉和總成績3項世界紀錄(圖5)。

劉殿武(1936~)

遼寧省人。1965年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的中、羅舉重友誼賽中,以149公斤打破中量級推舉世界紀錄。

黎紀源(1936~)

廣東省人。1963年在第1屆新興力量運動會上,以108公斤的成績打破最輕量級抓舉世界紀錄。

葉浩波(1942~)

廣東省人。曾先後以108.5公斤和109公斤打破最輕量級抓舉世界紀錄。1965年在第2 屆全國運動會上,又以113、115公斤連續兩次打破56公斤最輕量級抓舉世界紀錄。

季發元(1937~)

湖北省人。1966年以153.5公斤成績打破次輕量級挺舉世界紀錄。

鄧國銀(1941~)

四川省人。1966年在北京舉行的新興力量舉重邀請賽中以 145.5公斤成績打破輕量級推舉世界紀錄。

劉航遠(1958~)

廣東省人。1977年以109公斤、138公斤分別打破56公斤級青年抓舉和挺舉世界紀錄。

參考文章

舉重若輕造句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