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君寶

[拼音]:Zhang Junxiang

中國電影、話劇導演,劇作家、藝術理論家、電影事業家。筆名袁俊。1910年12月17日生於江蘇鎮江一個書香之家。中學時代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熱愛文學。193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6年留美,在耶魯大學戲劇研究院攻讀導演等課程。1939年獲碩士學位回國。在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講授導演藝術及舞臺裝置,並先後導演了曹禺的《蛻變》、《北京人》和李健吾的《以身作則》。1941年初,赴重慶先後主持中青劇社和中電劇團,同時為怒吼劇社、中華劇節社和神鷹劇團導演話劇,在戲劇界有廣泛的影響。1939~1945年期間,創作了《邊城故事》、《美國總統號》、《小城故事》、《山城故事》、《萬世師表》等話劇劇本,翻譯了《富貴浮雲》、 《林肯在伊利諾伊州》、 《好望號》、《審判日》等外國名劇和影片《吾士吾民》。在此期間,撰寫了許多有關導演理論的文章。他的文章,系統地介紹了A.狄恩的導演理論,並給以豐富和發展。張駿祥認為:

(1)學習導演必須掌握“畫面組合”、“繪意”、“動作”、“節奏”、“做工”五個基本技術;

(2)導演應根據劇本的風格、體裁靈活運用這五個基本技術;

(3)解決好導演與演員及舞臺各藝術部門之間的關係,調動各方面力量共同進行藝術創作。他導演的話劇,反映了他的這些理論,結構嚴謹,舞臺各部門配合協調,形像鮮明生動,風格明朗,節奏流暢。1947年,張駿祥轉入電影界,先後在上海和香港導演了《還鄉日記》(1947)、《乘龍快婿》(1948)和《火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改編或導演了《勝利重逢》(1950)、《翠崗紅旗》(1952)、《雞毛信》(1952)、《新安江上》(1958)、《六十年代第一春》(1960)、《白求恩大夫》(1962)、《燎原》(1962)、《大慶戰歌》(1965)、《大澤龍蛇》(1982)等影片。其中《翠崗紅旗》、《雞毛信》獲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故事影片獎,《雞毛信》還獲得第9 屆愛丁堡國際電影節優勝獎。《白求恩大夫》集中表現了他的電影導演藝術成就,真實感人,風格樸實清新,各種電影手法運用得嫻熟流暢。他在電影導演藝術上,堅持現實主義手法,力求把思想性、真實性、藝術性統一於形像刻畫之中。在電影理論上,他頗多建樹,出版了論文集《關於電影的特殊表現手段》,對電影文學發表了重要意見。認為電影要重視文學性,要體現文學價值,引起電影界的普遍關注。

張駿祥長期以來一直參與中國電影事業的組織領導工作,歷任上海電影製片廠副廠長,上海電影製片公司副經理,上海市電影局副局長、局長,上海電影專科學校校長,文化部電影局副局長等職,對中國電影事業的規劃、發展作出了貢獻。張駿祥曾任第5、6屆全國人大代表,第4屆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電影影評學會名譽會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