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貞黻(1905~1948)
[拼音]:bian
中國古代邏輯學術語。指對一個命題或論點的是非展開爭論,亦泛指邏輯學。
《墨經·經上》說:“辯,爭彼也。辯勝,當也。”認為“彼”是辯論的物件,指所爭論的命題或論點。“辯”是對彼進行爭論,或謂之是,或謂之非。如一個牲畜,“或謂之牛,或謂之非牛,是爭彼也”。而論斷與實際相符便是“當”。
在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各家都力圖通過辯論,戰勝論敵。辯論多了,逐漸摸索到一些應當遵循的法則,積累起一套辯論的方法。《墨經·小取》對辯的法則作了這樣的說明:“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焉。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有諸己不非諸人,無諸己不求諸人。”這裡概括了當時辯的基本內容,“辯”稱得上是一種專門學問,即辯學。它相當於近代的邏輯學,所以後世有人將邏輯學譯為“辯學”。
參考文章
什麼是“後履行抗辯權”?工商行政果樹枝幹施肥辯證觀果樹園藝中藥治紅斑狼瘡的辯證方法面板科與傳染為什麼稱賈嘉隱是"善辯童子"中國史刑法第306條[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證據偽造證據、妨害作證罪定義、量刑]如何解釋?刑法行政機關在作出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如何處理當事人的陳述和申辯?工商行政母牛異常發情的辯證處理牛乳頭可辯豬瘟豬如何辯別各種純度的特種野豬?豬真假"寒羊"巧辯認羊▸ 紙張採購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