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
[拼音]:shijie renkoushi
[英文]:history of world population
全球人口自然變動的歷史過程。
世界人口史首先是一部人口絕對數量愈益增多的歷史。史前時期世界人口的數量由於缺乏文字記載,一般只能憑藉當時人類從事經濟活動的可能範圍和平均每平方公里可供養的人口數進行推斷。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 15000年前,人類從事經濟活動的範圍比今天小得多,估計僅有約4000萬平方公里。此外,根據對殘留的原始部落的生產力水平遺蹟的分析,估計當時平均每平方公里可供養約0.08人。蘇聯人口學家Б.И.烏爾拉尼斯推斷公元前15000年的世界人口約為320萬人。有了文字記載以後,尤其有了人口統計和人口普查,對世界人口數量的估算變得越來越可靠。烏爾拉尼斯估算,公元前5000年世界人口增加到3000萬,公元元年為2.3億,公元1000年為3.05億,1650年為5.5億,1900年為16.56億,1950年達25.01億。聯合國人口組織宣佈,1987年年中,世界人口達到 50.26億。(見表)
1987年,世界各大地區的人口絕對數量,按順序排列是:亞洲 29.30億,歐洲7.79億,非洲6.01億,拉丁美洲4.21億,北美洲2.70億,大洋洲0.25億。總人口在1億以上的人口大國,按順序排列是:中國10.62億(1990年已達11.6億),印度8.00億,蘇聯2.84億,美國2.44億,印尼1.75億,巴西1.42億,日本1.29億,奈及利亞1.08億,孟加拉國1.07億,巴基斯坦1.05億。
世界人口史也是一部世界人口增長速度由極其緩慢到異常迅速的歷史。史前時期是死亡決定生育的年代,極高的死亡率使人口增長長期處於極度緩慢的狀態。舊石器時代早期,世界人口每千年增長不過 1%;舊石器時代中期為3%(千年);舊石器時代晚期為8%(千年);中石器時代達15%(千年)。距今約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世界人口增長第一次出現飛躍,年平均增速達到0.03%。這是原始農業即生產型經濟取代採集漁獵經濟即依賴型經濟的結果:一則使原始人的生活資料來源較前穩定和可靠;二則用定居的生活方式逐漸取代了四處遷徙的遊牧生活。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古代和中世紀,世界人口增速仍相當緩慢,公元初至公元1000年,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長不過0.02%,1000~1500年為0.01%,1600~1649年為0.3%。18世紀產業革命爆發後,歐美地區的生產技術發生空前變革,以工業為主要內涵的生產經營型經濟取代了以農業為主體的生產型經濟,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起來。與發展的物質資料生產相適應,歐美地區的人口增長也空前加快,促進了世界人口增長的步伐。1850~1900年間,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長率上升到0.6~0.8%的空前高度。20世紀下半葉,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一批批掙脫殖民枷鎖的發展中國家在亞非拉地區湧現,它們的人口加總一起佔到世界人口的約3/4。發展中國家獨立後,人口死亡率劇降,而人口出生率仍保持在高水平,以致人口激增。與此同時,佔世界人口約1/4的發達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歷了十數年的“嬰兒激增”期,人口增長率也猛升。從50年代起到60年代中期,世界人口增長率上升到人類有史以來最高峰值。1950~1955年,世界人口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78%,1955~1960年為1.98%,1960~1965年達2.01%。
世界人口史還是一部人口再生產型別轉變的歷史。在人類社會的絕大部分時間裡,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組成的人口再生產型別佔據統治地位。出生率和死亡率年平均都高達30~50‰,人口增速極低,人口平均壽命很短,人口素質差。這種人口再生產型別與以手工操作為技術基礎的經濟型別相適應。19世紀,歐美地區出現第一次人口革命,即死亡率從長期保持的高水平降下,並不可逆轉地走向低水平。由於生育率仍高,人口增長開始加快。工業化先行者英國的年平均人口增長率在19世紀中期和晚期劇升到1~1.5%的歷史最高峰值。歐美地區的人口再生產型別從“高高低”轉變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組成的人口再生產型別。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地區又爆發第二次人口革命,即生育率從長期保持的高水平降下並不可逆轉地走向低水平。這是經濟發展愈益主要依靠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以及科學的避孕節育知識、技術、藥具傳播的結果。於是,歐美地區的人口再生產型別出現了最後一次轉變,成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人口再生產型別。這種再生產型別的最新數量表現,可用1987年資料說明:發達國家和地區出生率 15‰,死亡率10‰,人口自然增長率5‰。20世紀下半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爆發了第一次人口革命,結束了漫長時期保有的“高高低”人口再生產型別,代之以“高低高”型別。1987年,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出生率水平是32‰,死亡率是11‰,人口自然增長率是21‰。就全世界而言,由於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人口占大多數,1987年的人口再生產也呈“高低高”狀:出生率28‰,死亡率11‰,自然增長率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