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明雜劇

[拼音]:yicheng qinshu

山西曲種。流行於以山西翼城為中心的河南、陝西、山西三省交界地區。相傳起源於元代末年的河南地區。早期是民間演唱的小曲,明、清之際,陸續增添三絃、小揚琴、四胡等伴奏樂器,曲調也有新的發展。清代,由於藝人流浪賣藝,流傳漸廣。其後形成了以張殿君和崔道安為代表的南路和北路兩個流派。伴奏樂器又增加了板胡、笛子、八角鼓、小鈸等,俗稱為“本地書”。翼城琴書的唱腔結構屬於板式變化體,但也有些曲牌成分。唱腔分為以小鈸擊節的“鈸兒腔”和以八角鼓擊節的“鼓兒腔”兩類。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飛板和鼓兒腔等。唱腔高亢而又富於變化。近年來又吸收了當地的蒲劇、眉戶和民間音樂的營養,唱腔音樂更加豐滿。唱腔以句尾三個字的大滑音最具特色。演唱形式是樂隊坐場,主唱者一人或兩人手持八角鼓或小鈸居中站立演唱。有影響的傳統曲目為《梁山伯與祝英臺》、《金鐲玉環記》、《狀元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