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雜劇的獨特魅力》的閱讀答案
《元明雜劇的獨特魅力》的閱讀答案
在雜劇產生以前,正統的詩文一直佔據著文壇的統治地位,而宋元時期戲曲小說的逐漸勃興,可以說從根本上 改變了這種狀態。讀元明雜劇,既要看到它與我國傳統文學藝術的聯絡,更要注重它的特殊性。
說到聯絡,我們不能不注意到古老的詩歌傳統對元明雜劇的深刻影響,它首先是詩的戲劇,是“美文舞蹈的、 詩韻兼全的”一種藝術形式。元明雜劇不僅汲取了詩詞歌賦的韻律之美、意境之美,還熔鑄了詩的靈魂和精神。只 要認真讀一讀《西廂記》《漢宮秋》等傑作中優美的曲詞,就不難領略到這一點。如明人何良俊評鄭光祖的《倩女 離魂》之〔聖藥王〕曲曰:“清麗流便,語人本色;然殊不濃郁,宜不諧於俗耳也。”
然而,元明雜劇畢竟是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它的曲詞必須與情境、矛盾衝突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有機結合起來, 甚至必須與表演藝術水乳交融。《元曲選》的編訂者臧晉叔談到:“詞本詩而亦取材於詩,大都妙在奪胎而止矣。 曲本詞而不盡取材焉,如六經語、子史語、二藏語、稗官野乘語,無所不供其採掇,而要歸斷章取義,雅俗兼收, 串合無痕,乃悅人耳。”雜劇展現的是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故須兼收幷蓄,雅俗共賞,便是所謂“情詞穩稱之難”。 王國維激賞《竇娥冤》第二折的〔鬥蝦蟆〕等曲,說:“此一曲直是賓白,令人忘其為曲,元初所謂當行家,大率 如此。”王國維是真正讀懂讀透了元曲,他不僅將其當作戲劇的文學劇本來讀,且當成美文來讀:“由是觀之,則 元劇實於新文體中自由使用新言語,在我國文學中,於《楚辭》《內典》外,得此而三。”
王氏在《宋元戲曲考》中說:“元曲之佳處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同一著作中,他又指出“元 劇最佳之處……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足見王氏的“自然”與“意境”是密切相關的。但是,元雜劇 的“自然”與“有意境”又與詩詞文賦不同,這就是它總體風格上的恣縱、奔放、樸野、獷悍,即本質上的自然之 美,本色之趣。這個特點,比較集中地體現在其藝術語言方面。明初無名氏的《貧富興衰》第一折〔點絳唇〕以下 三曲,起手不凡:“四玲雲迷,雪花飄墜;長空內,柳絮紛飛,裁剪的鵝毛碎。”將雪景描寫與人物內心活動溶成 一片,用語精煉,比喻恰切,真可與《水滸傳》中“風雪山神廟”的描寫相媲美。
“自然”之譽當然包括劇作家深刻敏銳的思想感情,“意境”說也與戲劇情境、人物命運以及矛盾衝突相聯絡, 語言文字自然是情感與思想自然的外化,而深層的東西當然是思想感情和內容。
(摘編自王星琦《元明雜劇的獨特魅力》)
1.下列對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宋元以後,戲曲小說取代詩文而佔據文壇統治地位,使文壇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B.元明雜劇表現出的“詩的戲劇”的特點,是指曲詞與表演藝術的水乳交融。
C.詩、詞、曲一脈相承卻又各有特點,但曲作為新的藝術形式,又具有特殊性。
D.元雜劇的“自然”特指語言文字上的自然之美、審美之趣,即奔放、樸野的藝術風格。
答案:C 解析:本題考察關鍵概念的理解與分析。
A.“使文壇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錯,原文第一段只是說戲曲小說從根本上改變了詩文佔統治地 位的狀態,以偏概全;
B.“詩的.戲劇”的特點對應原文第二段內容:強調元明雜劇不僅汲取了詩詞歌賦的韻律之美、意境 之美,還熔鑄了詩的靈魂和精神;
D.元雜劇的“自然”在原文中涉及最後兩段,不僅語言文字上的自然之美、審美之趣,還包括劇作家深刻敏銳的思想感情。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文章採用總分的論證結構討論元明雜劇的獨特魅力,論證思路清晰嚴謹。
B.文章分析了雜劇與詩詞的聯絡與區別,並較為詳細地闡述了雜劇特殊性的表現。
C.文章採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透過豐富的論據使觀點顯得更為真實可信。
D.對於雜劇的分析,文章兼及藝術和內容兩個層面,對內容的分析是其更重要的目的。
答案:D 解析:本題考察論證方法。
“對內容的分析是其更重要的目的”有誤,選文側重介紹元雜劇在藝術形式上的特點,其中主要分析了“自然”與“意境”兩方面。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按照何良俊的觀點,《倩女離魂》的曲詞充分體現了鄭光祖對詩歌傳統的借鑑和超越。
B.元明雜劇必須與表演藝術相互交融,這既是一種約束限制,也為其發展帶來機遇。
C.只有真正讀懂、讀透元曲的人,才能體會到雜劇曲詞的“穩稱之難”,進而欣賞其美。
D.《竇娥冤》中竇娥臨終發下三樁誓願,由此可以看出王國維評價元曲時所談的意境。
答案:A
解析:本題考察對於原文的理解。 “充分體現了鄭光祖對詩歌傳統的借鑑和超越”有誤,沒有體現對詩歌傳統的超越。且這一論據主要論證的觀點是:元明雜劇是詩的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