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雜詩 其一》原文翻譯鑑賞
陶淵明《雜詩 其一》原文翻譯鑑賞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對古詩都再熟悉不過了吧,古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形式。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陶淵明《雜詩其一》原文翻譯鑑賞古詩,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陶淵明《雜詩 其一》原文翻譯鑑賞 篇1
《雜詩其一》
年代:魏晉作者:陶淵明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註釋】
陌:東西的路,這裡泛指路。這兩句是說人生在世沒有根蒂,飄泊如路上的塵土。
逐:追,隨著。
此已非常身: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經久不變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壯年之身。這句和上句是說生命隨風飄轉,此身歷盡了艱難,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落地:剛生下來。這句和下句是說,何必親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親呢?意思是世人都應當視同兄弟。
斗酒聚比鄰:鬥,飲酒的器具。比鄰,近鄰。這句和上句是說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要邀請近鄰共飲。
盛年:壯年。
及時:趁盛年之時。這句和下句是說應當趁年富力強之時勉勵自己,光陰流逝,並不等待人。
再:第二次。
【古詩今譯】
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塵土,原本就像飄泊風塵,沒有根蒂。生命隨風飄轉,此身歷盡了艱難,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世間人人都應當視同兄弟,何必非要親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親呢?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即使行樂,有酒就要邀請鄰里朋友一起共飲。人生就如同時光一樣,只要過去了,就不會重新再來,因此,要趁著年富力強,勉勵自己,多做些應該做的事。
【賞析】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諡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計程車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陶淵明《雜詩》共有十二首,此為第一首。本詩作於晉安帝義熙十年(414),時陶淵明五十歲,距其辭官歸田已有八年。
坎坷的經歷造就了陶淵明對待世俗和人生與眾不同的態度,因此,這首詩起筆就以人生命運之不可把握髮出慨嘆:“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讀來使人感到傷感,令人心痛。然而,詩人陶淵明又不同於那些尋常之人,屈服於世事,而是執著地在生活中追求溫暖的朋友之愛,、崇尚快樂,勸解人們”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尤其令後人感嘆不已的是是人在作品的結束之時,以經久不衰致名句“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警醒世人:時不我待,人當少時及時勉勵自己,著實使人為之感奮。
全詩如朋友觸膝長談,樸實無華,豐富的人生哲理卻深深地蘊含於其中,催人奮發,令人省思。
[說明]
按王瑤先生考論,這組詩的前八首辭意一貫,內容多嘆息家貧年衰,及力圖自勉之意,當為晚年所作。第六首中說:“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淵明五十歲當為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前八首即為這一年所作。後四首多詠旅途行役之苦,另繫於晉安帝隆安五年。
(401),時淵明三十七歲。
其一(1)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2)。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3)。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4)!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5)。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6)。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7)。
〔註釋〕
(1)這首詩慨嘆光陰易逝、人生無常,所以告誡人們,在短暫的人生之中,應相親相善、及時行樂、努力做人。
(2)蒂(dì弟):花或瓜果跟枝莖相連的部分。陌(mò莫):田間小路,東西為陌。這裡泛指道路。
(3)常:永恆不變。
(4)落地:降生,一生下來。為兄弟:語本《論語?顏淵》:“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5)聚:招集。比鄰:近鄰。
(6)盛年:壯年。
(7)待:等待。
〔譯文〕
人生像是無根蒂,
飄蕩猶如陌上塵。
聚散隨風無定處,
此生不是永恆身。
人來世上皆兄弟,
何必骨肉才相親!
得歡不妨及時樂,
有酒招來左右鄰。
壯年一去不重來,
一日之中無兩晨。
抓緊時間自努力,
從來歲月不待人!
陶淵明《雜詩 其一》原文翻譯鑑賞 篇2
原文:
雜詩七首·其一
宋代:黃庭堅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譯文:
此身天地一蘧廬,世事消磨綠鬢疏。
天地猶如一間屋子身在其中,世間萬事把我們烏黑亮麗的頭髮都消磨疏了。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世上有幾個人能真正得到權勢富貴呢?人們只是不知道自己終日活得像幻想中的自己罷了。
註釋:
此身天地一蘧(qú)廬,世事消磨綠鬢(bìn)疏。
蘧廬:古代驛傳中供人休息的房子。猶今言旅館。綠鬢:烏黑而有光澤的鬢髮。
畢竟幾人真得鹿,不知終日夢為魚。
賞析:
“畢竟幾人真得鹿”中“鹿”喻指人世間虛幻的富貴。富貴不堅牢,讓人魂牽夢繞,始終不知自己是活在現實還是夢中,不知道夢醒後自己是否真正擁有。“不知終日夢為魚”你在夢裡認為自己是鳥,所以飛;你在夢裡認為自己是魚,所以遊。你認為中的自己,真的就是你嗎?
一世到頭,皆是虛空,不必太過計較成敗與得失。其實我們所處的時代也僅僅是歷史長河中的某個瞬間而已,順著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
陶淵明《雜詩 其一》原文翻譯鑑賞 篇3
秦淮雜詩二十首·其一
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
十日雨絲風片裡,濃春豔景似殘秋。
翻譯
一年多來那停泊秣陵畫舫行舟讓人想念,秦淮水上閣樓讓人魂牽夢繞。
整個大地都籠罩在多日的細雨微風中,一片朦朧,本應是奼紫嫣紅,如今卻似殘秋。
註釋
秣陵:南京古名。
夢繞:往事縈懷。
雨絲風片:細雨微風。多指春景。
創作背景
秦淮河流貫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館舞榭特盛。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王士禛以揚州推官奉命至南京讞獄,居河側,感秦淮舊事,作此組詩,抒盛衰興亡之感。本首詩即是其中一首。
賞析
秦淮河流貫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館舞榭特盛。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王士禛以揚州推官奉命至南京讞獄,居河側,感秦淮舊事,作此組詩,抒盛衰興亡之感。詩流麗悱側,情韻悠遠。原作二十首,《漁洋精華錄》刪六首。此乃組詩之第一首,寫作此組詩之緣由,奠定了組詩風格哀婉的基調。
“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透過言懷虛寫秦淮的人文景觀(舟、樓),秣陵的自然地理特點(秦淮河流貫市區)已寓於其中。作者對秦淮勝地嚮往已久,故說:“年來腸斷秣陵舟,夢繞秦淮水上樓“。”斷腸”一詞有二義,一為極度悲傷,二為極度思念。前者如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後者如曹丕《燕歌行》:“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自然,因思而悲是常見的心理現象,故此二義亦相通。這句詩中的“腸斷”,用的是第二義。與下句的“夢繞”相對應,合言正所謂“晝思夜想”,可見作者對秦淮勝景的情之切、思之深。在詩中,秣陵屬地而言舟,秦淮屬水而言樓,可見此舟非一般的舟,乃是行駛或停泊於內陸河的畫船遊舫;此樓亦非一般的樓,而是臨水的雕樑畫棟。這確實是秦淮勝景的特色。此地曾經繁華一時、聲名遠播,正是作者為之“腸斷”“夢繞”所在。
“十日雨絲風片裡,濃春豔景似殘秋。”透過記遊實寫秦淮的自然景觀(雨絲風片、濃春煙景),但當時社會變遷的痕跡(秦淮無復舊日繁華)也宛然可尋。“十目雨絲風片罩,濃春煙景似殘秋。“寫詩人親履其境後的印象。明代湯顯祖劇作《牡丹亭》第十齣《驚夢》有云:“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炯波商船”。王士禎的詩句脫化於此,而又自出新意。上引《牡丹亭》諸句重在描寫令人神怡的美景,而王士禎的“濃春煙景似殘秋”卻透露出無限的感傷。“濃春”不是初春,而是春意正濃的時節;“殘秋”顯然一片凋零、屑近嚴冬了。春意正濃的秦淮勝地,本應奼紫妍紅、美不勝收,如今卻是這等蒼涼。作者的感受很深沉,但是這種感受的內容是什麼?作者並未明言。“殘秋”是時令即將交替的關捩點,也許詩人由時令的交替想到王朝的興替,頓起故國之思、黍離之悲吧。或許詩人什麼都沒想,只是為秦淮河畔的實況與自己的心理預期大相徑庭而覺得失望吧。作者雖未明言,讀者卻可因此而生出許多聯想與忖度,欣賞此詩豐富的美感。
此詩以樂景抒哀情,由“腸斷”兩字可知作者懷著悲傷淒涼的心境來到了秦淮河邊,雖是“雨絲風片”的春日,但在綿綿的細雨中,在瀟瀟的春風中,作者只感到了對秦淮河今昔對比的無限悲涼,濃豔的春光也安慰不了如殘秋般的內心。全詩表達了作者對秦淮河淒涼蕭條的哀傷感懷之情。
陶淵明《雜詩 其一》原文翻譯鑑賞 篇4
原文: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
遲迴度隴怯,浩蕩及關愁。
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
西征問烽火,心折此淹留。
譯文
關中大旱,滿眼饑荒令人悲傷,為了投奔他人我才遠遊異鄉。
懷著畏懼的心情翻越盤屈的隴坂,攜著浩蕩的愁思抵達隴關。
夜晚的魚龍川河水淺落,秋天的鳥鼠山一片空蕩冷寂。
西行途中不斷詢問秦州有無戰事,留居此處內心傷痛已極。
註釋
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
“滿目”句:史載關中大旱,鬥米七千錢,人相食。
隴:隴山,又名隴坂隴坂九回,不知者七日乃得越。”
關:隴關,又名大震關,形勢險峻。
魚龍:川名,在秦州附近。
鳥鼠:山名,在秦州附近。
“西征”句:時秦州一帶受吐蕃威脅。
賞析:
本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一首。《秦州雜詩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後所作的大型組詩。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拋棄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開始了“因人作遠遊”的艱苦歷程。他從長安出發,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間,他先後用五律形式寫了二十首歌詠當地山川風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統題為“秦州雜詩”。據末首末二語,可知這組詩是以詩歌來代替書札的,大概是寄給朝廷舊日同僚。
此時是“安史之亂”的第五年,李唐王朝雖已收復,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軍的鐵蹄下呻吟,中原戰火正熾,西北邊境烽煙迭起,關輔又飢,確實是國不堪國民不聊生。在此時,僅以左拾遺身份任過京官的杜甫,離職攜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秦州雜詩二十首》就是其中的優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