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

[拼音]:dage

侗族集體吟唱的一種民歌形式。流行於侗語南部方言區,以貴州黎平、從江兩縣交界的六洞、九洞等地為中心地區。

大歌與小歌是一組相互對應的形式,侗族分別稱為“嘎勞”和“嘎拉”。六洞、九洞等地以“河邊歌”、“去山歌”等短小的情歌為小歌。大歌和小歌相比,主要特點是:

(1)歌隊陣容大,小歌一般獨唱,大歌歌隊至少四人,多至十幾人甚至更多;

(2)樂曲聲部多,小歌一般一個聲部,大歌則一般兩個聲部,一人唱高音,其餘唱低音,間有三個、四個聲部的;

(3)歌詞篇幅長,小歌一般四到八句,至多二、三十句,大歌最少兩段(每段幾句到幾十句),一般六、七段,甚至可多達一、二百段;

(4)唱歌場所不同,小歌多在河邊、山野、月堂等談情說愛之處吟唱,大歌一般在鼓樓等公開社交場合演唱。

大歌內容大體可歸納為6類:

(1)抒情大歌,亦作鼓樓大歌,是鼓樓男女歌隊對唱的主要形式。多用曲調產生和流傳的村寨命名,如《增衝之歌》、《滴洞之歌》等,往往只有簡單的情節,主要是大段大段的抒情,也有表示祝賀和讚頌之意的。

(2)敘事大歌,多以作品中的主人公命名,如《祝英臺之歌》、《莽子之歌》等。

(3)諧聲大歌,內容以敘述生產活動為主,篇幅較小,大多用歌聲模仿鳥鳴蟲叫,如《蟬蟲歌》等。

(4)童聲大歌,兒童所唱多聲部兒歌,或學唱成人大歌。

(5)大歌式攔路歌,客寨集體來訪,主寨出迎,於寨門外攔路對歌。

(6)戲歌,侗戲中穿插的多聲部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