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韃備錄

[拼音]:feidie sheji

[英文]:clay pigeon shooting

即泥鴿射擊,是模仿獵取飛禽的射擊運動專案。最初曾以活鴿為射擊目標,後來增加了模擬活鴿射擊專案,以泥制物代替活鴿,因而稱為泥鴿。現代泥鴿射擊的靶是用瀝青、石膏等物混合壓制而成,形狀象碟子,故中國稱為飛碟。飛碟靶直徑為 110毫米,用特製的拋靶機向空中拋射,最遠拋射距離可達80米。現代化的拋靶機用電氣操縱,多向飛碟拋靶機還裝有聲控系統,能根據射手發出的報“好”聲,自動拋射碟靶。射手用獵槍向空中飛行的碟靶射擊,比賽以命中靶數多者為勝。飛碟射擊與狩獵射擊十分相似,比賽時觀眾能直接看到目標被擊中的情景,因此這個專案深為群眾所喜愛。目前,除奧林匹克運動會和世界射擊錦標賽設有飛碟專案外,還單獨舉行世界飛碟射擊錦標賽(除遇奧運會和世界射擊錦標賽年份外,每年舉行1次)。飛碟射擊分為多向飛碟和雙向飛碟。

多向飛碟

1900年列為奧運會射擊比賽專案,故又名奧林匹克靶壕飛碟。靶壕內設15臺拋靶機,每3臺為1組,每組拋靶機後方15米處的地面上設一射擊位置(圖1)。比賽時,6名射手為1組,按順序輪流在5個射擊位置各射擊1個靶。每個射擊位置前方的 3臺拋靶機丟擲的碟靶的高度和方向均不相同。射手事先不知道碟靶從哪臺拋靶機丟擲,發現目標時必須迅速瞄準擊發,第1發未命中可以發射第2發。1次完整專案比賽要射擊200個靶,分3天賽完。1971年國際射擊聯盟決定在洲際和地區性射擊錦標賽中,多向飛碟可用1臺自動拋靶機代替15臺拋靶機,並將5個射擊位置作相應改變(圖2)。1980年又正式公佈了自動靶多向飛碟的世界紀錄。

雙向飛碟

這是一項較新的射擊比賽專案。1947年被列為世界射擊錦標賽專案,1968年被列為奧運會專案。雙向飛碟靶場為扇形,兩端設有高、低拋靶房各1座, 每個靶房內裝有拋靶機1臺,各向固定方向拋射碟靶。比賽時,6名射手為1組,依次在8個射擊位置射擊,有的位置射單靶,有的位置還要射擊兩個拋靶房同時丟擲的雙靶。整個比賽專案要射 200個靶(圖3)。

飛碟射擊使用口徑不超過12號(將1磅純鉛分為12等分,每一等分鉛所制鉛丸的直徑即為12號)的霰彈獵槍。獵槍彈內裝有不超過32克重的球形小鉛丸。鉛丸的直徑,多向飛碟不超過2.5毫米,雙向飛碟不超過2毫米。發射時鉛丸從槍管噴射出來,形成一定散佈面,在有效距離內,目標如在散佈面內,一般將被命中。雙向飛碟目標距離近,宜使用短槍管獵槍和彈丸直徑小的獵槍彈以增大散佈面,提高命中率。多向飛碟恰好相反。

飛碟射擊與其他射擊的主要不同點在於飛碟目標小,飛行速度快,每秒鐘約飛行20米,而且整個飛行過程是不等速的,在3~5秒的極短時間內射手發射兩發子彈,動作必須十分敏捷、迅速。由於碟靶飛行的速度不等,提前量的掌握十分複雜,不可能精確計算,因此只能進行概略瞄準。根據飛碟射擊特點,射手十分重視姿勢的靈活性。多向飛碟射擊一般採取左腳在前,右腳在後的站立姿勢,然後將槍托抵肩,上體前傾,使身體重心前移成預備姿勢。重心靠前的預備姿勢,既便於在飛碟出現後追隨目標進行射擊,又能在第1發射擊後,不致因後坐力使上體後倒,影響第 2發的發射。雙向飛碟要射擊同時飛出的兩個方向不同的雙靶,轉體動作必須十分靈活。許多射手採用屈膝下蹲的射擊姿勢。在技術動作上,各國射手都向快的方向發展,力爭在0.5秒內進行第1發射擊,以保證第2發有足夠的射擊時間。

飛碟專案的世界錦標賽在1929~1947年由國際運動武器和狩獵武器協會負責組織,以後改由國際射擊聯盟主持。義大利的E.馬塔雷利在1961~1969年的 8年中曾獲兩屆多向飛碟世界冠軍、1屆奧運會冠軍和1屆歐洲冠軍。法國的M.卡雷加連獲1970、1971和1974年3屆世界冠軍,並創造200靶命中199靶的世界紀錄。蘇聯射手的雙向飛碟成績也較突出,在1969~1977年舉行的 7屆世界飛碟射擊錦標賽中,先後獲雙向飛碟團體和個人冠軍各5次。美國至今雖保持5項男子飛碟世界紀錄,但他們在奧運會和世界射擊錦標賽中的成績並不理想。女子飛碟自 1962 年列入世界錦標賽後,主要獎牌多被加拿大、蘇聯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所得。

近年來,中國飛碟射擊由於加強了訓練,改進了槍支、彈藥的質量,技術水平有較大提高。女射手巫蘭英在1979年中國第4屆全運會雙向飛碟比賽中,命中194個靶,進入女子飛碟射擊運動的世界先進行列。1980年第1屆亞洲女子飛碟射擊錦標賽中巫蘭英獲雙向飛碟冠軍。(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