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田雨雀(1883~1962)
[拼音]:chaoxianshizhuyi xiju
[英文]:surrealistic theatre
西方現代戲劇流派之一。這一名稱源出於法國詩人、劇作家阿波利奈爾(1880~1918)1917年創作的劇本《蒂雷西亞的乳房》,劇作家在此劇劇名下標明:這是一部“兩幕及一序幕”的“超現實主義戲劇”。作為一個有理論綱領的獨立流派,它正式形成於1924年,以詩人、劇作家勃勒東(1896~1966)於當年發表的《超現實主義宣言》為標誌。
超現實主義戲劇將表現主義戲劇的非理性傾向推到了極限,主張在創作中完全打亂人的常規思維方式,而採取一種所謂的“自動書寫方法”。此方法要求劇作家採用“純粹的精神自動主義”,“把白日作夢作為一種可能的藝術創作方法而加以誘導”,使劇作家在下意識狀態中,“不假思索地、拼命地寫下去”,而“完全不考慮文字的任何效果”,然而在事後,卻能發現這樣的寫作方法具有“行文流暢的幻覺,過分的情緒的迷惘,有一般寫作方法所從未獲得的特殊意象,有別具風格的畫意,還夾雜著一些荒唐透頂的趣語”。超現實主義戲劇認為,採用這種寫作方法,是它與其他戲劇流派的根本區別所在。
在舞臺表演上,超現實主義戲劇常採用充滿怪誕神祕喻意的佈景和道具、強烈刺激觀眾感官的音響效果以及有一定音樂感但並無明確邏輯含意的語句排列方式。
這一戲劇流派主要流行於20世紀20、30年代的法國,並曾廣泛影響到其他西方國家。代表作家和主要作品有:勃勒東的《你們要忘記我》(1920)、《天氣那麼好》(1923),J.科克託(1889~1963)的《奧爾甫斯》(1927)、《艾菲爾鐵塔上的婚禮》(1924),查拉(1896~1963)的《正面與反面》(1923),盧塞爾(1877~1933)的《非洲的印象》(1910)等。
超現實主義戲劇的上述表現形式,對50、60年代勃起的荒誕派戲劇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