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麻子

藥材名稱:飛來鶴

名稱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概況

異名:奶漿藤(《天寶本草》),牛皮凍、野紅苕(《常用草藥治療手冊》),耳葉牛皮消(《中國藥用植物誌》)。

基源:為蘿藦科鵝絨藤屬植物牛皮消的莖葉。鵝絨藤屬全世界約200種;中國約53種,12變種。

原植物:牛皮消Cynanchum auriculatum Royle ex Wight(Cynanchum boudieri Lévl.et Vant.;Endotropis auriculata Decne.;Vincetoxicum auriculatum O.Kuntze),又名老牛瓢、七股蓮(江蘇)。

歷史:飛來鶴始載於《植物名實圖考》,曰:“飛來鶴生江西廬山。莖葉似旋花,惟葉紋深紫,嫩根紅潤,小如箸頭,與他種異。”從記述的產地、植物形態及所附插圖來看與現今應用的飛來鶴一致。

形態:蔓性半灌木。宿根肥厚,呈塊狀。莖圓形,被微柔毛。葉對生,膜質,被微毛,寬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4~12cm,寬4~10cm,頂端短漸尖,基部心形。聚傘花序傘房狀,著花30朵;花萼裂片卵狀長圓形;花冠白色,輻狀,裂片反折,內面具疏柔毛;副花冠淺杯狀,裂片橢圓形,肉質,鈍頭,在每裂片內面的中部有1個三角形舌狀鱗片;花粉塊每室1個,下垂;柱頭圓錐狀,頂端2裂。蓇葖雙生,披針形,長約8cm,直徑約1cm。種子卵狀橢圓形;種毛白色絹質。花期6~9月,果期7~11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3冊.473頁.圖4899)

生境與分佈:生於低海拔的沿海地區至3500m的山坡林緣及路旁灌叢中或河流、水溝邊潮溼地。分佈於中國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陝西、甘肅。

生藥

栽培:對土壤要求不嚴,宜在深厚、肥沃、疏鬆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種。用種子繁殖,於3~4月播種育苗或直播,按行距33cm開播幅10cm寬的條溝,深3~4cm,條播。播時需用細土或草木灰拌勻後撒入,覆上細土,每畝用種子量1kg。出苗後,勤除雜草,在春和秋季各施人畜糞水或尿素1次。培育1年,於秋末或早春移栽。按行株距各約33cm穴栽,每穴栽苗1~2株,深7cm左右,栽後覆土。亦可於秋末、冬初,結合挖收,選留根頭作種,進行根頭繁殖,栽於大田。栽後,每年須結合中耕除草,追肥1~2次,當藤莖長33cm以上時,需設支柱,引藤上柱,以利纏繞生長。

採集:6~8月採收,晒乾。 藥材產於江蘇、江西等地。

鑑別:莖葉全體淡黃褐色。莖細而長,圓柱形,具多數細縱線,中空;質脆易折斷,橫斷面黃白色,纖維狀,皮部與木部脫離,木部組織疏鬆,有多數小孔,中心為孔洞。葉多皺縮,綠褐色,質薄而脆。味甘、微辛。以乾燥、無雜質,顏色淡綠者為佳。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黴蛀,宜勤翻晒。

化學性質

含甾體酯型甙元:加加明(Gagamine)、告達庭(Caudatin)、凱底甙元(Kidjoranin)、蘿藦甙元(Metaplexigenin)、及白首烏二苯酮(1)[1,2]。

參考文獻

[1] 藥學學報 1988;23(4):276 。


[2] 雲南植物研究 1989;11(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