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子丕

[拼音]:tujue yuzu

[英文]:Turkic group

屬阿爾泰語系。“突厥”一詞,在中國史書上指稱公元6~8世紀遊牧於漠北廣大地區、在語言上同屬一個語族的古代民族。其語言按譜系分類法屬突厥語族,簡稱“突厥語”。

現代突厥語族的語言,在中國,主要分佈於新疆、甘肅、青海等省、區,包括維吾爾、 哈薩克、 柯爾克孜、撒拉、烏孜別克、塔塔爾、西部裕固、 圖佤等8種語言。使用人口700餘萬(1982)。在國外,主要分佈於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塞普勒斯、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及地中海沿岸一些國家境內。包括土耳其、烏茲別克、 哈薩克、 韃靼、亞塞拜然、土庫曼、吉爾吉斯、楚瓦什、庫梅克、諾蓋、巴什基爾、雅庫特、卡拉卡爾帕克、維吾爾、嘎嘎烏孜、圖瓦、卡拉恰伊—巴爾卡爾、哈卡斯、阿爾泰、卡拉伊姆、哈拉吉等30餘種語言(包括與中國同名的突厥語)。

1730年,瑞典學者P.J.von斯特拉連貝爾格提出將烏拉爾語系與阿爾泰語系聯絡起來,合稱烏拉爾—阿爾泰語系。20世紀中葉起,多數學者認為,親屬關係只在兩個語系的某一個範圍內得到相對的證明。匈牙利學者G.內梅特認為,烏拉爾語和突厥語可能有親屬關係,而烏拉爾語與蒙古語族語言、 滿-通古斯語族語言的親屬關係雖有可能,但不明顯。

從歷史上看,突厥語族諸語言的共同特徵是:

(1)語音方面有和諧律,按發音部位分成相對的兩套母音和子音,相互和諧。詞首無濁子音r、l、n、m;詞首、詞尾音節中不出現兩個子音的結合。

(2)語法方面,構形的主要手段是在詞根上加附加成分。無性的範疇,無前置詞而有後置詞,修飾語在中心詞前;連詞不發達,而有豐富的形動詞、副動詞形式。

(3)在詞彙方面,除同源詞外,較古的藉詞多來自古漢語、梵語、古波斯語;伊斯蘭文化傳入後,阿拉伯-波斯語藉詞佔相當的比例。

突厥語的分類,始見於11世紀的中國突厥語文學家馬合木德·喀什噶裡編的《突厥語詞典》。其分類原則是根據語音、 語法特徵。 近代國外學者對突厥語分類進行了研究,比較流行的分類有:蘇聯學者A.H.薩莫伊洛維奇的按語音—形態原則的分類;美籍學者K.H.門格斯根據語音—形態併兼顧歷史的原則,按地區分佈的分類;蘇聯學者C.E.馬洛夫按年代學特點的分類;蘇聯學者Н.Α.巴斯卡科夫按歷史、地理、語音特徵及分佈狀況的分類等。現在尚無公認的分類法。

突厥語族語言的書面形式在歷史上主要是突厥文、回鶻文、阿拉伯字母的文字。已發現的較古的文獻是屬於鄂爾渾碑銘的7世紀的“雀林(呇uren)碑”(688~691)。中國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諸民族,20世紀30年代以前,使用阿拉伯字母的老文字,即察合臺文;30年代至今使用經過改進的阿拉伯字母系統的文字。蘇聯各突厥語民族在20年代使用過拉丁字母的文字;30年代後,改用以基里爾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土耳其的突厥語民族於1928年改用拉丁字母。

參考書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語文工作委員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合編:《突厥語研究》(1)(維吾爾文版)民族出版社,北京,1982。

埃·捷尼舍夫:《突厥語言研究導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