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寶槭

藥材名稱:沉香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異名:蜜香(《本草拾遺》),沒香(《綱目》),伽南香(《綱目拾遺》)。

基源:為瑞香科沉香屬植物沉香或土沉香的心木。沉香屬植物全世界15種;中國產2種。均藥用。

原植物:沉香Aquilaria agallocha(Lour.)Roxb.。土沉香A.sinensis(Lour.)Gilg.,又名白木香、牙香樹、六麻樹(廣東),外貢順(雲南)。

歷史:沉香始載於《別錄》,列入上品。《唐本草》雲:“沉香,出天竺諸國,木似櫸柳,樹皮青色,葉似桔葉。經冬不凋,夏生花白而圓,秋結實如檳榔,大如桑椹,紫而味辛。”土沉香唐《本草拾遺》始載之,雲:“蜜香,生交州,大樹節如沉香。法華經注云:木蜜、香蜜,樹形似槐而香,伐之五、六年,乃取其香。異物志雲:其葉如椿,樹生千歲,斫僕之,四五歲乃掛香,已腐敗,唯中節堅貞是香。”《綱目拾遺》亦云:“產瓊者名土伽南,剖之香特酷烈。”

形態:常綠喬木,高達30m;幼枝被絹狀毛,葉互生,稍帶革質,橢圓狀披針形、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5.5~9cm,先端漸尖,全緣,下面葉脈有時被絹狀毛;具短柄,長約3mm。傘形花序,無梗,或有短的總花梗,被絹狀毛;花白色,與小花梗等長或較短;花被鐘形.5裂,裂片卵形,長0.7~1cm,喉部具密被白色絨毛的鱗片10枚,外被絹狀毛,內密被長柔毛,花冠管與花被裂片略等長;雄蕊10,著生於花被管上,其中有5枚較長;子房上位,長卵形,密被柔毛;花柱極短,柱頭大,扁球形。蒴果倒卵形,木質,扁壓狀,長4.6~5.2cm,密被灰白色絨毛,基部有略為木質的宿存花被。種子通常1枚,卵圓形,基部具角狀附屬物,長為種子的2倍。花期3~4月,果期5~6月。(圖見《中藥大辭典》.上冊.1170頁.2384條圖)

生境與分佈:沉香原產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馬來西亞。中國臺灣、廣東、廣西有少量栽培。

土沉香與沉香的區別主要為傘形花序有總梗,花黃綠色,蒴果長3cm以下。(圖見《中藥大辭典》.上冊.1170頁.2384條圖)

土沉香生於平地、丘陵的疏林中或荒山中,分佈於福建、臺灣、廣東、廣西。

生藥

栽培:土沉香是熱帶、亞熱帶樹種。幼苗需適度廕庇,成齡樹喜光。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土層深厚、肥沃的酸性壤土為好。用種子繁殖。在6~8月果實黃熟開裂時採摘,隨採隨播。如不能及時播種,可用砂混和貯放。播種,按行距17cm開淺溝條播,株距6cm,每畝用種量約5kg。出苗後加強管理,適度遮蔭,至次年雨季進行帶土移栽,行株距3~4m。幼樹生長緩慢,需施足基肥,注意中耕除草。每年春、秋兩季進行追肥。入冬前可進行整枝修剪,使主幹挺直生長。蟲害有卷葉蟲,可用25%殺蟲脒劑500倍液噴霧。

採集:選擇樹幹直徑在30cm以上的壯齡白木香樹,在距地面1.5~2m處順砍數刀,刀距約30~50cm,深約3~4cm,待其分泌樹脂而顯棕黑色,經數年後,即可割取沉香,即將變色的木部削下,削時所造成的新傷口附近,仍會繼續分泌樹脂,可再繼續削取。取得沉香後,用小刀剔除不含樹脂的黃白色木部及朽木部分,晒乾。本品全年均可採收。土沉香主產於廣東、廣西、海南。沉香主產於印度、馬來西亞以及中國臺灣、廣東、廣西。

鑑別

性狀:①土沉香呈不規則塊片或長條,狀如朽木,一般長5~20cm,寬2~5cm,厚約1cm。塊片一面堅實,木質,有鑿削痕,淡棕色,間有棕黑色微顯光澤的斑塊或小點(系分泌物);另一面系樹脂滲出固結面,土黃棕色,凹凸不平,有裂紋,並見蜂窩狀小洞,於擴大鏡下觀察顯顆粒性,有疏鬆感,刀刮之成粉末狀脫落。質硬,大多不沉於水。有特異香氣,味微苦;燃燒時發濃煙及濃烈香氣,並有黑色油狀物滲出。飲片為縱橫刨片,可見淡棕色組織中密佈棕黑色縱斑紋或斑點。以黑色、質堅硬、含油多、香氣濃而持久、能沉水者為佳。 ②沉香圓柱狀,或為長達數尺的不規則棒狀,通常為長約10cm,寬約2~4cm的條塊,兩端或表面有刀劈痕;表面淡黃棕色或灰黑色,密佈斷續的棕黑色細縱紋(系含樹脂的木射線),有時可見棕黑色樹脂斑痕,斷面可見細密黑色斑點。質堅硬而重,能沉於水或半沉半浮。氣味較濃烈。

顯微 ①沉香粉末:深棕色。纖維管胞,大多成束,較細長,直徑20~30μm,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5549.html' target='_blank' >諫院瘢斷蟣謨芯咴滴瓶祝瓶卓諳嘟懷扇俗中位蚴中危燦卸譚熳矗ざ瘸鑫瓶自擔揮械謀礱嬋杉還嬖蛐繃鹽啤H託拖宋5ジ鏨⒗耄舷賦ぃ本?6~40μm,壁厚3~8μm,木化,有單斜紋孔及斜裂紋。具緣紋孔導管直徑24~150μm,具緣紋孔排列緊密,紋孔口短縫狀或斜裂縫狀,導管中含黃色樹脂團塊。木射線寬1~2列細胞,壁薄或稍厚,木化,壁厚者切向壁上紋孔較細密,孔溝明顯。木間韌皮薄壁細胞壁非木化,含黃棕色物。樹脂團塊淡黃色或黃棕色,呈短圓柱狀或不規則碎塊,由大形導管中脫出的直徑約至150μm。草酸鈣柱晶極少,長約至80μm。(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651頁.圖319) ②土沉香粉末:黑棕色。纖維管胞,呈長梭形,末端狹細,直徑22~29μm,徑向壁有具緣紋孔,紋孔口長度與紋孔緣直徑相等或稍超出紋孔緣。韌型纖維一般較纖維管胞長大,邊緣平整或微波狀,末端細長,直徑25~45μm。壁厚5~8μm,木化,徑向壁有單斜紋孔,切向壁紋孔少見。具緣紋孔導管分子甚短,有的長僅144μm,直徑約至128μm,導管中含黃色樹脂團塊,常破碎脫出。木射線寬1~2列細胞,壁連珠狀增厚,有的射線細胞含黃色物。木間韌皮薄壁細胞,形狀不一,含黃棕色物,有的細胞壁經菌絲腐蝕形成縱橫交錯的紋理,暗棕色菌絲體可察見。樹脂團塊黃棕色,大多由導管中脫出,呈短圓柱狀或不規則圓形團塊,直徑約至104μm。草酸鈣柱晶少數,大多存在於射線及傍管薄壁細胞中,長至68μm,直徑9~18μm。(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653頁.圖320)

理化:取樣品粉末適量,用95%乙醇浸漬,浸出物在水浴上蒸乾,殘渣按微量昇華方法,收得棕黃色揮發油,用丙酮溶解作為供試液。或取樣品粉末適量,加入丙酮振搖,放置片刻,取上清液的供試液。取供試液點於矽膠G板上,以苯-丙酮(9∶1)為展開劑,展開後,置紫外光燈下檢視或用5%香莢蘭醛濃硫酸溶液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282頁.圖196)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枯廢白木,劈成小塊,用時搗碎或研成細粉。

貯藏:密閉,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沉香(進口)含硫、芹子烷(Selinane)、沉香醇(Agarol)(1)[1]、苄基丙酮(Benzyl acetone)、對甲氧基苄基丙酮(p-Methoxybenzylacetone)、氫化桂皮酸(Hydrocinnamic acid)[2]、沉香螺旋醇(Agarospirol)(2)[3]、α-沉香呋喃(α-Agarofuran)、β-沉香呋喃(β-Agarofuran)、二氫沉香呋喃(Dihydroagarofuran)[4]、去甲沉香呋喃酮(nor-Ketoagarofuran)、4-羥基二氫沉香呋喃(4-Hydroxydihydroagarofuran)、3,4-二羥基二氫沉香呋喃(3,4-Dihydroxydihydroagarofuran)[5]、6-烷氧基-2-(2-苯乙基)色酮、6-烷氧基-7-羥基-2-(2-苯乙基)色酮[6]、(-)10-表桉醇〔(-)-10-Epi-γ-Endesmol〕、氧代沉香螺醇[7]。伽南香含2〔2-(4’-甲氧苯基)乙基〕色酮(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6-甲氧基-2-〔2-(4’-甲氧苯基)乙基〕-色酮(6-Methoxy-2-〔2-(4’-methoxy-phenyl)ethyl〕-chromone)、2-(2-苯乙基)色酮(2-(2-phenylethyl)chromone)、沉香螺醇(Kusunol)、氧代沉香螺醇(Oxo-agarospirol)、沉香艾裡醇(Jinkohrelemol)[8](+)-二氫伽南酮〔(+)-Dihydrokaranone〕[9]、色酮衍生物[10,11]、(-)-愈創-1(10),11-二烯-15-醛〔(-)-Guaia-1(10),11-dien-15-al)[9]、α-愈創烯(α-Guaiene)、α-布藜烯(α-Bulnesene)、β-沉香呋喃(β-Agarofuran)[12]、二氫伽南酮(Dihydrokaranone)、伽南酮(Karanone)[9]、(-)-愈創-1(10),11-二烯-15-醇〔(-)-Guaia-1(10),11-dien-15-ol〕、(-)-愈創-1(10),11-二烯-15-羰基酸((-)-Guaia-1(10),11-dien-15-carboxylic acid)、愈創-1(10),11-二烯-15-羰基酸甲酯(Methyl guaia-1(10),11-dien-15-carboxylate)、(+)-愈創-1(10),11-二烯-9-酮((+)-Guaia-1(10),11-dien-9-one)、(-)-1,10-環氧愈創-11-烯((-)-1,10-Epoxyguai-11-ene)、(-)愈創-1(10),11-二烯-15,2-交酯((-)-Guaia-1(10),11-dien-15,2-olide)、(-)顱通酮((-)-Rotundone)[20]。

土沉香含沉香螺旋醇、白木香酸(Baimuxinic acid)、白木香醛(Baimuxinal)[14]、白木香醇(Baimuxinol)、去氫白木香醇(Dehydrobaimuxinol)[15]、異白木香醇(Isobaimuxinol)、苄基丙酮、對甲氧基苄基丙酮、茴香酸(Anisic acid)、β-沉香呋喃[16]、2-(2-苯乙基)色酮、6-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6,7-二甲氧基-2-(2-苯乙基)色酮、6-甲氧基-2-〔2-(3’-甲氧基苯)乙基〕色酮、6-羥基-2-(2-苯乙基)色酮[17]、5,8-二羥基-2-(2-對甲氧基苯乙基)色酮、6,7-二甲氧基-2-(2-對甲氧基苯乙基)色酮、5,8-二羥基-2-(2-苯乙基)色酮[18]。

沉香的丙酮提取物皂化後含苄基丙酮、對甲氧基苄基丙酮、氫化桂皮酸、對甲氧基氫化桂皮酸[19]。

B型沉香(Aguillaria sp.)含沉香酚(Jinkokol)、沉香艾裡莫醇(Jinkokeremol)、沉香酚Ⅱ(Jinkokol Ⅱ)[13]、α-沉香呋喃、(-)10-表桉醇、氧代沉香螺醇[7]。

參考文獻

[1] CA 1962;57:9969h。


[2] J Chem Soc Jpn 1935;56:1155。


[3] Tetrahedron 1965;21:115。


[4] Tetrahedron 1963;19:1079。


[5] Tetrahedron 1963;19:1519。


[6] 日本藥學會108次年會論文摘要。


[7] 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 1984;6:33。


[8] 生藥學雜誌(日) 1987;41(2):142。


[9] Phytochemistry 1991;30(2):563。


[10] Chem pharm Bull 1985;33:5088。


[11] J Nat Prod 1986;49:1106。


[12] Phytochemistry 1984;23:2068。


[13] 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 1983;15:246。


[14] 藥學學報 1983;18(3):191。


[15] 藥學學報 1986;21(7):516。


[16] 藥學學報 1989;24(4):264。


[17] 藥學學報 1989;24(9):678。


[18] 藥學學報 1990;25(3):186。


[19] 和漢生藥·廣川書店 1971:123。


[20] Phytochemistry 1991;30(10):3343。


[21] 中草藥學,中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76: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