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蔭瀏(1899~1984)

[拼音]:Lüli

[英文]:Jean-Baptiste Lully (1632~1687)

法國作曲家、小提琴家、戲劇家。1632年11月28日生於佛羅倫薩。1687年3月22日卒於巴黎。他是佛羅倫薩一個磨房主的兒子。童年跟一個修道士學文化和彈奏吉他,並自學小提琴,後來參加了一個流浪藝人的樂隊。1646年被吉斯騎士帶到巴黎,當蒙龐謝爾郡主的侍童,演奏吉他、小提琴和伴舞。並從N.梅特呂學作曲,從N.吉戈爾學哈普西科德。1652年呂利轉到郡主的堂弟法王路易十四的宮廷中服務。1653年被任命為宮廷作曲家,並指揮宮廷的小提琴樂隊。他還組織了一個16人的小樂隊,致力於提高樂隊的演奏技巧和表現力。1661年入法國籍,1662年被任命為皇家樂長,1664年同劇作家莫里哀合作,寫了一系列芭蕾喜劇音樂,如《逼婚》(1664)、《貴人迷》(1670)等。1671年他為莫里哀和P.高乃依的悲喜劇《普敘赫》配樂,使它實際上成為沒有朗誦調的歌劇(幾年後呂利把它改為正式的歌劇)。1672年,在他建立的皇家音樂劇院(即後來的巴黎歌劇院)的開幕式上,演出了他的田園劇《愛神和酒神的節日》。1673年又上演了他的《卡德摩斯與赫耳彌俄涅》,這是法國歌劇史上第1部抒情悲劇。此後每年都有1部新歌劇問世。他一生共作有30多部歌劇和芭蕾,為法國歌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687年,他在教堂指揮 150人演出《感恩贊》時,被自己指揮用的手杖尖刺傷了腳趾,由此引起壞血病而亡故。呂利的歌劇特點是:歌劇序曲多由帶有附點節奏的慢樂段和1個快的賦格樂段組成;廣泛加入芭蕾舞;合唱佔有重要地位;發展了與語言節奏有密切聯絡的、帶有誇張的朗誦調風格,並加有樂隊伴奏,以避免當時義大利歌劇朗誦調的枯燥乏味。但在他的歌劇中,詠歎調大多隻佔次要地位。除歌劇、舞劇作品外。他還作有嬉遊曲、宗教音樂和器樂組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