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購協議

[拼音]:dianying yinyue

[英文]:film music

影片中體現影片藝術構思的音樂;電影綜合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戲劇性和氣氛方面起著特殊作用。電影音樂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現代音樂體裁。

性質與特點

電影成為綜合藝術之後,音樂雖然仍保持著本身所具有的藝術表現的特殊性。如擅長抒情、不擅長敘事、需要聽覺來感受、需要時間的過程展現形像、通過演奏和演唱的再創作才能欣賞,但是,在表現的方式上卻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1)音樂構思須根據電影的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及導演的藝術總體構思,使音樂的聽覺形像與畫面的視覺形像相融合,體現綜合性的美學原則。除神話片、童話片、科學幻想片以及現代的實驗性的電影以外,電影中的人物造型、表情、動作、語言、環境氣氛等,大都是接近現實生活的自然形態。因而,電影音樂也不象一般供音樂會上演出的純器樂曲和舞臺演出的歌劇音樂、舞劇音樂那麼誇張和程式化。

(2)音樂常常與對話、自然音響效果相結合。在無聲電影時期,有時音樂是唯一的聲音,從頭至尾貫串全片。由於錄音技術的進步,進入有聲電影時期,除音樂之外,還可以錄製語言和自然音響效果,解脫了在無聲電影時期音樂超負荷的現象。導演和作曲家從電影的真正需要出發,只有在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的時候才恰當地、有效地使用音樂。這樣,既符合音樂的藝術規律,又提高了電影綜合藝術的美學功能。這使音樂真正地發展成為電影綜合藝術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對電影音樂形成分段陳述的結構,也有促進作用。

現實性與功能性

電影音樂,按照在電影中出現的方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現實性的音樂,也叫做客觀的音樂,這類音樂在畫面上有聲音的來源;另一類是功能性的音樂,也叫做主觀的音樂,這類音樂在畫面上沒有聲音的來源。

現實性音樂包括在電影生活場景中出現的各種音樂(或歌曲)。例如在音樂會上表演的音樂(或歌曲)、歌劇音樂、舞劇音樂、節日歌舞、街頭小唱、街頭音樂以及通過收音機或錄音機播放的音樂。還包括特別引人注目的劇中主要人物的獨唱與對唱、獨奏與合奏等等。這類音樂(或歌曲)都是由劇作家、導演事先在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中安排的。

功能性音樂一般是由作曲家專為電影創作的,著重表現畫面中所沒有或不能表現的劇中主要人物的動作,特別是心理活動。

在電影中,雖然從音樂出現的方式上分為兩種型別,但在實際的運用上常常相互轉化,有時從現實性的音樂轉化為功能性的音樂,也有時從功能性的音樂轉化為現實性的音樂。

電影音樂藝術的處理手法豐富多樣,變化無窮。其美學功能是:

(1)通過音樂主題的貫串發展、矛盾衝突、高潮佈局,達到對劇中主要人物的歌頌或批判,幫助明確電影的意義。

(2)用音樂加強人物的動作性、心理活動,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像更加鮮明動人。

(3)暗示劇情的進展或延伸。這樣的音樂,有時先於畫面的視覺形像出現,例如在困難的時刻預示勝利和希望,在順利的時刻預示艱苦挫折;有時後於畫面視覺形像出現,延展戲劇情緒。

(4)引起一定時間(古代的或現代的)、空間(人類世界的或外空間)、環境(人間或仙境)的聯想。

(5)加強影片的總的藝術結構。電影音樂雖然是分段陳述的,但是通過分段陳述的結構,能反映出影片總的藝術結構。

(6)增加立體感。人類習慣於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感受客觀事物。結合音樂的聽覺形像,音樂旋律的起伏,和聲、對位的織體,色彩豐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現聽覺形像的立體感。音畫結合可形成“四維時空”的運動著的立體感。

音樂與畫面相結合的方式

音樂與畫面相結合的方式主要有兩種:樂畫平行和樂畫對位。

樂畫平行,是音樂與畫面表現著同樣的節奏、速度、情緒、意境和傾向。常常用在抒情時以進一步渲染情緒,或是用在戲劇性的情節中以加強矛盾衝突的緊張度。

樂畫對位,是音樂與畫面表現著不同的或相反的節奏、速度、情緒、意境和傾向。樂畫對位,使音樂與畫面相反相成,對立統一,可以反映生活的複雜性、多面性,更有力地揭示生活的本質,產生具有深刻內涵的藝術形像。

音樂與畫面相結合,較多的時侯是畫面起決定作用。當音樂起決定作用時,導演在構思的開始就和作曲家合作,採用音樂先期錄音然後根據音樂拍攝畫面的方法。例如С.М.愛森斯坦是根據 С.С.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拍攝影片《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中冰湖大戰畫面的。特別是音樂片(歌劇片、舞劇片、歌舞片、戲曲片),音樂起著更加主動的作用。

音樂的材料、主題與曲式結構

電影藝術擁有文學、藝術和科技的豐富表現手段,能夠表現天上地下、古往今來、童話神話、科學幻想等等各種題材。電影音樂材料使用的範圍也是非常廣闊的,可以用民間音樂、古典音樂或通俗音樂,也可以通過電子合成器和電子計算機的數碼程式創造新的音樂音響,還可以完全由噪音構成具體音樂。所有已經在音樂藝術中使用了的材料,在電影音樂中都可以使用,而且在必要時還可以創造未用過的新音響。自然音響效果和具體音樂都是用噪音構成的,區別在於前者模擬現實生活中的自然音響,如槍炮聲、風雨聲、腳步聲等等,逼真地再現真實生活的音響,增加真實感和立體感,後者則是經過作曲家,或作曲家與錄音師合作,對自然音響效果進行藝術加工(包括音響的音區音色變化,節奏速度的變化以及多層次、多色彩、多節奏的組合等等),提高噪音的藝術表現力。具體音樂在電影的發展中越來越多地代替了用音樂作效果的音響,特別是在驚險片和打鬥片中。

音樂主題是音樂曲式的基礎,是體現音樂形像的核心。音樂主題經過一定的音樂曲式的發展,完成音樂形像。音樂主題通常是用少數幾個樂音構成的短小的動機或由稍多的樂音構成的旋律。L.van貝多芬和 F.李斯特都曾在作品中使用過貫串發展的動機。到了R.瓦格納,更進一步在歌劇中使用了主導動機,一個人物、一件事物、一個意念都用一個音樂形像鮮明的主導動機,在歌劇中貫穿發展,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這影響了電影音樂,有不少的作曲家在電影音樂創作中使用了主導動機,也獲得了成功。在電影音樂中所使用的主導動機,大多數是由樂音構成的,在個別影片中,也使用了由噪音構成的主導動機。

但是,在使用主導動機和音樂曲式上,作曲家之間的意見有分歧。

美國作曲家M.斯坦納認為:在電影音樂中,每個主要劇中人物都應該有一個主導動機作為音樂主題,每當劇中人物出現需要音樂的時候,加以變奏處理,可以使音樂加強原來銀幕上所沒有的東西;主導動機便於觀眾理解,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展示形像,利用有特色的樂器的色彩增加吸引力,達到刻畫人物性格的目的。德國作曲家H.艾斯勒則認為:使用主導動機,優點是能夠幫助作曲家的音樂作品獲得最高水平的統一,缺點是主導動機需要有長大的曲式來發展,而電影音樂不提供這樣的可能性。蘇聯作曲家М.М.切列穆欣認為:主導動機可以依靠音樂形像的概括力,把某一個戲劇情境體現出來,並且使其逐步發展;最後主導動機還可以作為一個作品基本思想的體現者。

主導動機是音樂主題中起著貫串作用的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段,但是並非唯一的型別。在電影音樂中,也採用其他型別的音樂主題,有時甚至不用音樂主題(無主題音樂),而用短小不相關聯的“西昆斯”(樂段),視具體影片的題材內容、風格樣式而定。

在電影音樂創作中,關於使用主導動機的分歧意見也涉及到曲式問題。主張使用主導動機的作曲家認為,在電影音樂創作中,各種曲式(從二部曲式直到主題與變奏、迴旋曲式、奏鳴曲式)都可以運用。美國音樂理論家R.M.普倫德加斯特對一些電影音樂的總譜進行了調查研究,舉出大量譜例證明。上述各種曲式都有作曲家用過,而且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不過,電影音樂的曲式不象一般曲式那麼嚴謹。不能用傳統的觀念去看電影音樂的曲式。

H.艾斯勒主張電影音樂的形式是短小的、片斷性的“西昆斯”。但是,他也曾根據銀幕上提供的可能性,在寫電影音樂的“西昆斯”時,將十二音體系用於古典曲式。

音樂的曲式是一個發展著的概念,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樂派,對於曲式的看法有差異,有發展。在電影音樂中,不同的題材、體裁、風格、樣式的影片對曲式的要求和提供的可能性是很廣闊的。電影音樂是一種新的音樂體裁,在曲式上既有繼承性,又有創新性,須具體分析一部影片的基礎,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每個國家的民族還有豐富的民間曲式,也都有可能用在電影音樂的創作中。

電影歌曲

是詩與音樂的結晶。既能概括具體的深刻的思想,又能傳達豐富的真摯的感情。人聲結合著樂器,可以增強美的感染力。在電影中,歌曲的聽覺形像與畫面的視覺形像融為一體,強烈地感染著觀眾。電影歌曲是電影音樂中最富有藝術魅力的部分。因為電影歌曲具有巨大的美學的意義,所以如果濫用也會造成明顯的反效果,或者歪曲劇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狀態,或者使戲劇情節發展中斷,阻礙戲劇矛盾衝突的順利開展。

在電影藝術中,對電影歌曲的藝術處理有兩種:有聲音來源的畫內處理和無聲音來源的畫外處理。現實性與功能性相結合、處於前景地位、由劇中主要人物親自唱出的歌曲,起著更重要的美學作用,更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更能與觀眾交流思想感情,給觀眾深刻的印象。這類電影歌曲,用在戲劇情節發展迫切需要的地方、劇中主要人物感情最激動的時候或感情轉折的關鍵時刻。無聲音來源的畫外音出現的電影歌曲,有時代表電影劇作家、導演對於影片主題思想的闡述、對劇中人物的批評或頌揚,有時代表劇中主要人物的內心獨白,有時作為“幫腔”,集中地複述劇中主要人物的不平常遭遇,以加強印象。還有一種重要的藝術處理,是把電影歌曲作為主題歌,多次出現,貫串全劇。主題歌可以每次都由劇中主要人物親自演唱,也可以採用無聲音來源的畫外音,以引起劇中人物或觀眾的回憶。在電影歌曲的運用中,有時為了表現環境的時代特徵和民族特徵,引用現成的民歌、說唱、藝術歌曲、通俗歌曲作背景。用電影歌曲連結一組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但有內在聯絡的畫面,以起加強電影藝術結構的作用,也是常用的藝術手法。

錄音工藝處理

一般音樂,經過演奏、演唱就可以欣賞了。而電影音樂,在進入有聲電影時期之後,還得經過錄音。由於錄音技術的發達,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功能和手段。電影音樂經過錄音,能夠象電影畫面中的特寫鏡頭那樣強調某種樂器(或某組樂器);能夠調劑每件樂器的共鳴,加強合奏合唱的融合度和平衡;能夠改變樂器(或人聲)的音質和音色,使音樂更加吻合人物性格;能夠調劑音量的強弱,適應各種的空間感;能夠用電子合成器和電子計算機創制新的音響、新的音色(見電影錄音、音樂錄音)。

民族風格

音樂的民族風格不是一成不變的模式。它既是由一個民族長期的風俗習慣、精神氣質、語言體系、審美趣味、哲學思想形成的,有一定的凝聚性;又隨著歷史的前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它表現著不同時代的民族的不同的人物和環境。由於不同作曲家的美學思想和審美趣味的差異,電影音樂民族風格的具體體現是多樣的。現代電影的題材、樣式繁多,有些科學幻想片,如《星球大戰》、《超人》、《外星人》,需要表現外空間的氣氛,創作出能夠引起觀眾對外空間聯想的音樂。外空間不屬於地球上的民族,表現民族風格比較困難。但不同國家、民族的作曲家,在創作表現外空間的電影音樂時,也有可能帶有各自的民族風格。

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的音樂

美術片的人物造型風格化,動作誇張,性格突出,適合用音樂手段表現。環境經過美化,具有詩情畫意,襯托人物或擬人化動物,也有助於音樂的表現。美術片音樂,大都是先期錄製的,保持了音樂的主動性和藝術結構的完整性。在錄音之前,導演與作曲家反覆研究,交流創作意圖,深入理解影片的主題思想和風格樣式,認識趨向一致,構思逐漸成熟,然後進行音樂創作。

科學教育片以普及科學教育為目的。一部影片一個單元。它的音樂,往往樂段較少,時間較長,音樂以說明性、描寫性為主,而且常常處於解說詞背景的地位。

紀錄片的特點是紀實性:紀錄真人、真事、真史實、真環境。紀錄片的音樂,基本上用現實生活中的音樂,例如典禮性的音樂或歌曲(國歌、軍歌等)、遊行隊伍的進行曲、體育比賽場的樂曲、交誼舞的舞曲,等等。但也有例外,例如表現戰爭的紀錄片的音樂,則可能將交響性的音樂與自然音響效果相交織,以強調戰鬥氣氛;表現自然景色、文物古蹟的風光文物的紀錄片,也可能用上相應的由作曲家創作的優美抒情的音樂。

使用與發展

無聲電影綜合使用音樂,始於1895年。當時,法國的電影創始人盧米埃爾兄弟開始為他們最早期的電影嘗試使用音樂。當時,音樂是由鋼琴家或小型樂隊在電影院的樂池中演奏。使用的音樂材料大體有 3類:

(1)由演奏者自己選用現成的小曲,即興演奏。

(2)按照電影的情緒、戲劇性和氣氛的需要,事先編選樂曲,分類成冊,專供現場為電影配樂使用。

(3)由導演指定,選用古典音樂作品為電影配樂。這樣的音樂,都是概括性的,同樣的音樂,可以用於多部影片,只能一般化地表現情緒、戲劇性和氣氛。只能成為畫面的伴奏,而不能表現一部影片的特定的主題思想、人物性格、戲劇結構、時代特徵和民族特徵。1907年作曲家C.聖-桑斯專為法國影片《吉斯公爵被刺》作曲。到了20年代,有更多的作曲家為電影作曲。

音樂,真正地成為電影綜合藝術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在進入有聲電影時期之後。1926年美國影片《唐璜》用唱片配樂上演之後,1927年又在美國上演了第一部音畫同步的影片《爵士歌手》。此後音樂與電影的關係更加密切。

1931年,在影片中某些必要的地方才使用音樂,以加強抒情性、戲劇性以及填充連續的靜場。後來,由於美學上的原因(在必要的時候,才使用音樂表現情緒、戲劇性和氣氛)、經濟上的原因(音樂用得少,節省花費)、錄音技術上的原因(科學技術發達,在音樂之外,還可以用語言和自然音響效果)等,電影音樂逐慚形成了分段陳述的形式結構。

1935年,較多的導演從理論上認識到音樂是電影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有意識地按照音樂的藝術規律使用音樂,使音樂在電影中起著更積極的美學功能作用。一些導演和作曲家,取得了初步創作經驗,在電影理論著作中寫出了有關電影音樂的章節。同年,還出版了俄羅斯音樂理論家和作曲家Л.薩巴內耶夫的專著《電影音樂》,其中包括“電影音樂配器法”的經驗介紹。40年代,電影音樂已經被公認為是音樂創作中一種具有高度專業水平的新體裁。

在中國,也經過了唱片配歌向真正有聲電影的過渡,例如1930年拍攝的影片《野草閒花》中的歌曲《尋兄詞》(孫瑜詞、孫成璧曲),就是先錄成唱片然後配合畫面的。限於條件,1930~1945年之間,基本上只是邀請作曲家為電影創作歌曲,僅有《都市風光》一部影片的音樂是邀請黃自、趙元任、賀綠汀集體創作,由呂驥指揮錄製的。1935年,聶耳為影片《風雲兒女》創作了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建國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進入40年代,中國電影又有了新的發展。比較有影響的電影音樂陸續出現,如賀綠汀為《勝利進行曲》、章彥為《一江春水向東流》、王雲階為《三毛流浪記》、李偉才為《松花江上》創作的音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電影音樂得到蓬勃發展:擴大了電影音樂的創作隊伍,先後建立了北京、長春、上海、廣州、成都 5個電影樂團。在電影音樂的創作上,發揚了五四以來和30年代的革命音樂傳統,借鑑西洋傳統音樂和現代音樂的創作經驗,進行了電影音樂的創新探索,出現了許多好的和比較好的電影音樂和電影歌曲。1981年成立了中國電影音樂學會,團結了全國的電影音樂家,在及時總結和交流電影音樂創作經驗、深入研究國內外電影音樂的發展和思潮、提高對電影音樂理論的認識水平等方面發揮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