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瞻(1926~ )
[拼音]:jiaoyu danwei de guimo jingji
[英文]:economy of scale of educational units
為使人才培養過程經濟、合理,教育單位所應達到的適度規模。
意義
一個教育單位不管其產出量是多少,在一定的產出量的限度之內,總有一部分固定的投資量(如校舍、裝置的折舊和維修費等)。當產出量為零時,由於這筆固定的投入量的存在,平均投入量不可能是零,而是一個正值。當產出量從零開始逐漸增加時,平均投入量將因產出量的逐漸增加而遞減,直到平均投入量降到最低點。當產出量增加到一定限度之後,如果產出量再增加,固定的投入量就不再是固定不變的,而必須隨之增加,這樣,平均投入量也會遞增。因此,一個教育單位的規模既不宜過小,也不宜過大,而應當適度。教育單位的規模小於適度規模,意味著它的平均投入量(即總投入量與產出量之比)不可能達到它可能達到的最低點,從而它的智力投資的經濟效果是較差的;教育單位的規模大於適度規模,意味著它的平均投入量超過了它已經達到的最低點,從而它的智力投資的經濟效果也是較差的。研究教育單位的規模經濟,掌握教育單位平均投入量的變動規律,對於提高智力投資的經濟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教育部門的決策者應當儘可能使各個教育單位達到適當規模,使各個教育單位平均投入量達到最低點,以便使每一單位的投入有更大的產出量。
學校適度規模
能使該學校的平均投入量達到量低點時所具有的規模,即能使該學校的智力投資經濟效果達到最佳值時的規模。
要使學校達到適度規模,應當使平均投入量達到最低點。平均投入量的最低點就是新增投入量(總投入量增量與產出量增量之比)等於平均投入量的那一點。這是因為,就一個學校來說,如果新增投入量小於平均投入量,那麼平均投入量必定隨產出量的增加而遞減,假定這時就中止投入,那就不能得到平均投入量遞減的全部好處,這表明該學校在降低平均投入量方面仍存在潛力;如果新增投入量大於平均投入量,那麼平均投入量必定隨產出量的增加而遞增,這時的任何投入都意味著使該校遭到平均投入量遞增的損失。因此,只有在新增投入量等於平均投入量,即新增投入量既不能使平均投入量下降,又不能使平均投入量上升時,該學校才達到適度規模。
在一定的教育支出條件下,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本身可以通過增減師生人數、提高教學質量、調進和調出裝置儀器等手段,使學校的新增投入量與平均投入量相等,以符合適度規模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