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里埃,E.

[拼音]:E-Tu Zhanzheng

[英文]:Russo-Turkish Wars

17~19世紀俄國為向黑海和巴爾幹地區擴張而同土耳其發生的一系列戰爭。初期戰爭主要限於俄土兩國之間,戰區集中在巴爾幹、克里木、高加索等地。19世紀後,引起了歐洲一些國家干預。俄土戰爭多次發生,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10次:

第1次(1676~1681)

根據1667年1月俄國、波蘭簽訂的《安德魯索沃停戰協定》,俄國攫取了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包括基輔)。1672年土耳其為爭奪烏克蘭,進攻波屬烏克蘭奪取了波多利耶。1676年,土耳其利用烏克蘭統領П.Д.多羅申科進攻俄屬烏克蘭。土耳其戰敗。根據1681年1月俄土《巴赫奇薩賴和約》,確定第聶伯河為兩國邊界。

第2次(1686~1700)

1686年俄國加入由奧地利、波蘭和威尼斯組成的反土同盟。1687年、1689年,俄軍在В.В.戈利岑公爵統帥下,對克里木進行了兩次遠征。1695年、1696年彼得一世兩次遠征亞速。根據1700年7月俄土《君士坦丁堡和約》,亞速劃歸俄國。

第3次(1710~1711)

1709年波爾塔瓦戰役後,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逃入土耳其境內(見北方戰爭)。1710年俄土戰爭爆發。1711年,彼得一世親征普魯特河,陷入土耳其和韃靼軍隊的重圍。根據1711年7月俄土《普魯特和約》,亞速重歸土耳其。

第4次(1735~1739)

俄國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中取勝後,於1735年向土耳其宣戰,目的是奪取黑海北岸和克里木半島。1736年Б.К.米尼赫伯爵率領的俄軍攻克皮列科普,焚燬克里木汗國首都巴赫奇薩賴,另一支俄軍佔領了亞速,根據1739年9月俄土《貝爾格萊德和約》,亞速再次歸俄國所有。

第5次(1768~1774)

由俄國武裝入侵波蘭而引起。П.А.魯緬採夫-扎杜奈斯基元帥指揮的俄軍渡過德涅斯特河,連敗土軍,控制了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另一支俄軍佔領了克里木半島。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參加了這次戰爭。(見彩圖)。>根據1774年7月俄土《楚庫克-凱那爾吉和約》,俄國獲得了第聶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間的地區和刻赤海峽,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克里木汗國宣告“獨立”,並於1783年併入俄國版圖。

第6次(1787~1791)

由俄國吞併克里木和接受對喬治亞的“保護”而引起。А.В.蘇沃洛夫指揮的俄軍連克布恩和奧恰科夫要塞,在伊茲密爾戰役中獲勝。由Ф.Ф.烏沙科夫海軍上將統率的黑海艦隊擊敗了土耳其艦隊,控制了黑海。根據1792年1月俄土《雅西和約》,俄國獲得南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間的地區。從此,黑海北岸全部處在俄國統治之下。

第7次(1806~1812)

俄國目的是奪取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峽。主戰場在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土耳其戰敗。根據1812年5月俄土《布加勒斯特和約》,俄國攫取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把邊界推進到普魯特河。

第8次(1828~1829)

俄國利用希臘獨立戰爭,進一步南下,再次蹂躪摩爾多瓦、瓦拉幾亞,後經保加利亞直逼君士坦丁堡。根據1829年9月俄土《亞得里亞堡條約》,俄國獲得多瑙河口及其附近島嶼和黑海東岸,土耳其承認喬治亞、伊梅列季亞、明格列利亞併入俄國。

第9次(1853~1856)

即克里木戰爭(又譯克里米亞戰爭)。1853年俄國藉口“聖地”問題,發動的對土戰爭。根據1856年《巴黎和約》(1856),俄國把比薩拉比亞南部歸還摩爾多瓦,實行黑海中立化,禁止外國艦隊通過海峽。

第10次(1877~1878)

1877年,俄國利用巴爾幹斯拉夫人的民族解放戰爭,打著“解放”的旗號,對土宣戰。俄軍在羅馬尼亞軍隊的配合下,攻克普列文;在保加利亞軍隊的支援下,連克索非亞和亞得里亞堡,兵臨君士坦丁堡。由於英國干涉,俄國未能佔領君士坦丁堡和海峽。根據1878年3月《聖斯特凡諾條約》,建立一個由俄國“保護”的龐大的保加利亞公國。英奧兩國反對該和約。有關各國在1878年6~7月召開了柏林會議(1878),重訂和約。根據柏林和約,俄國重新獲得比薩拉比亞南部,在亞洲獲得巴統、卡爾斯、阿達等地。

俄軍雖然在少數戰爭中失利,但戰爭最後結局是俄國擴大了疆域,南部邊界伸展到黑海,西部邊界推進到普魯特河,東部邊界越過高加索山脈,在東南歐迫使土耳其人從巴爾幹後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