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甘蒂尼,G.

[拼音]:Luomaniya meishu

[英文]:Romanian art

羅馬尼亞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美術起源很早,至今發現的有舊石器時代的人像雕刻。公元前2000年一些遊牧部落進入多瑙河流域與當地的部落結合,出現了蓋特-達契亞人。希臘文化對這一地區頗有影響,希臘的雙耳瓶流傳在外喀爾巴阡山一帶就是明證。公元前 1~公元1世紀,達契亞國處於強盛時代,當時的石頭城堡建築、雕刻以及一些工藝品都很有特色,在一些古幣上雕刻有人和動物的圖形。在一些遺址中還發掘出《礦工》雕像和刻有本狄斯女神像的青銅面具。 106年達契亞國為羅馬人所滅,此後在藝術上受羅馬藝術的影響。進入中世紀以後又長期接受拜占庭藝術的影響。14世紀,在羅馬尼亞的土地上出現了兩個大的公國:瓦拉幾亞與摩爾多瓦。當時,西部的特蘭西瓦尼亞從屬於匈牙利王國。此後,這3個公國的藝術各有自己不同的特點。

約 4世紀傳入基督教,教堂建築和壁畫不斷地發展。不過,教堂一般都不很大,各個公國的風格也不統一,除了教堂外,還有不少城堡式的民用建築。

16世紀,摩爾多瓦的教堂壁畫很出色,有的壁畫至今儲存得很完整,蘇恰瓦教堂的壁畫鋪滿整牆,氣魄很大。進入17世紀,壁畫漸漸衰落,規模遠不如以前。

特蘭西瓦尼亞的繪畫較早地擺脫了拜占庭的束縛,後來主要是受奧匈諸國的影響。

18世紀末19世紀初封建社會已處於崩潰階段,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發生,羅馬尼亞的藝術擺脫了中世紀的約束,開始進入了新的階段。1848年的革命促進了羅馬尼亞現代美術的成熟與發展,這個時期羅馬尼亞本民族的畫家大批地出現了。他們大多既是畫家又是革命者,不少人投身於民族解放運動之中,著名的畫家有:K.羅森塔爾。

19世紀下半葉,瓦拉幾亞和摩爾多瓦兩公國合併,1862年開始通用羅馬尼亞國名,1877年宣佈完全獨立,終於最後擺脫了土耳其人的統治。在民族運動高漲的年代裡,羅馬尼亞的美術進入繁盛時期,T.阿曼是站在這個歷史轉折點上的第一個代表人物,他不僅創作了大量的藝術作品,還積極地參加組建了羅馬尼亞第1所美術學校。在這個時期出色的藝術家首推出身於農民家庭的N.格里戈雷斯庫。他如同是一座橋樑,一頭聯絡著傳統,另一頭為後來民族藝術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I.安德烈埃斯庫與格里戈雷斯庫不同,他的作品帶有更多悲慘的色彩。S.盧基安是格里戈雷斯庫藝術的繼承者,他的藝術更廣泛地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社會面貌。在20世紀初與盧基安並肩戰鬥的O.本奇勒不僅關心農民題材,同時也是第1個塑造羅馬尼亞產業工人形象的畫家。

20世紀上半期,西方藝術的諸流派對羅馬尼亞有著不小的影響,有一些藝術家單純追求形式,但是,也有不少年輕有才能的藝術家們既注意吸收和借鑑外來的經驗,又注意思想內容,為發展本民族的藝術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N.多尼查是盧基安藝術的繼承者,他的作品具有健康清新的氣息,色調鮮豔明快,善於表現外光,創作了一系列優美的風景畫和兒童肖像畫。G.彼得拉斯庫是一位獨特風格的色彩大師。C.列蘇早期受P.塞尚藝術的影響,注重人體體積感的表現,畫面上的人物大多是靜止的,顯示出一種莊嚴肅穆的力量。J.斯捷裡阿基是一位繼本奇勒之後以描繪現代工人形象見長的畫家。他的《港口搬運工人》(1909)中那些背炭工人佝僂的身影給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

19世紀下半葉,羅馬尼亞雕塑也在民族解放運動的年代裡得到了相應的發展。K.舍道爾克是雕刻界最著名的先驅者之一。他是德國人,1849年來到布加勒斯特,為培養羅馬尼亞雕塑家作出了貢獻。N.喬治斯庫是19世紀下半葉一位重要的雕塑家,同時也是畫家。當時,旅居國外的C.布朗庫西是一位奇才,在歐洲頗負盛名。他早年在布加勒斯特美術學校學習,20世紀初到巴黎深造,後長期居住法國。他主要受立體派風格的影響,作品中也包含有民間木雕藝術對他的啟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羅馬尼亞美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風格多樣化,各個方面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一些老一代的畫家繼續發揮作用。C.巴巴是羅馬尼亞當代最著名的油畫家,他既重視19世紀下半葉現實主義藝術的傳統,又在努力探索開創新的創作道路。A.丘庫列庫的作品富有激情和力量,代表作《1848年革命中的安娜·伊巴捷斯庫》(1948)非常動人,畫中女革命家伊巴捷斯庫像一位自由女神正率領人民衝向議會大廈,畫面上呈現出一種熾烈的氣氛。S.雪尼作品中的色調十分豐富並富有變化,代表作有《放木排》(1948)、《游擊隊員葬禮》(1958)等。中青年一代畫家更注意輕鬆愉快的題材,其中有些人也借鑑了西方現代藝術的一些形式和手法。60年代中葉後,在繪畫界有些人再一次強調民族特色,於是引起了對傳統和民間藝術的興趣。女版畫家馬柯維依曾經來過中國,學習過中國畫的筆墨技法。她的作品有著抒情淡雅的特色。

羅馬尼亞雕塑藝術也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大型紀念碑雕塑受到重視。C.巴拉斯克曾參加了創作布加勒斯特的《蘇軍紀念碑》。B.卡拉德熱在雅西也參加創作《蘇軍紀念碑》的工作。卡拉德熱的《勝利》(1957)和《相逢》(1950),都熱情地歌頌了羅馬尼亞人民的勝利與解放。I.熱列注重表現農村題材。I.依裡麥斯庫關心工業題材。戰後成長起來一大批中青年雕塑家,儘管他們的風格不同,但是大多數人仍堅持寫實的傳統。I.伏拉德的作品裝飾味很強,他的《農民婚禮》略顯誇張,並帶有民間藝術的色彩。中羅兩國美術交流非常密切,1956、1960、1977年羅馬尼亞曾多次在中國舉辦美術展覽。尤其是1977年舉辦的《羅馬尼亞19~20世紀繪畫展覽》,展出不少名作,系統地介紹了羅馬尼亞繪畫發展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