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拼音]:Zhongguo shu-kan jin-chukou maoyi

[英文]:Import and Export of Chinese Books and Periodicals

書刊進出口是對外貿易的一部分,同時又具有國際文化交流性質。

歷史情況

19世紀中葉, 隨著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在中國沿海的一些通商口岸,開始出現專門經營書刊進出口業務的機構。 在初期, 這類機構多由外國人開辦,主要供應外國人和高層知識界人士的需要。其中比較知名的有上海凱利書店、伊文思圖書公司、別發洋行、俄國人開辦的艦隊書店、法國人魏智在北京設立的法文圖書館等。 日本人內山完造開辦的內山書店, 在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中頗有影響。中國民族資本經營書刊進出口,首推上海商務印書館。 它於1914 年開始進口外國書刊,並在書店門市部發售。之後,上海有中美書局、中央書店、萬徯書局,北京有秀鶴書店,天津有天津書店,經營書刊進出口業務。抗日戰爭時期, 經營西書業者稀少,只有重慶內外文化供應社,不時從香港和印度加爾各答運進少量外文書刊。發行方面,在上海四馬路、北京東安市場、南京夫子廟、天津勸業場, 都有一些古舊書店,經營二手外文書刊。舊時中國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不發達,外文書刊讀者較少, 書店主要進口社會科學書刊,以及文藝書、教科書、辭典工具書等,自然科學類圖書不多。讀者物件一般是外國僑民,教會學校學生、大學生以及研究機構人員。除了書店進口和發行外文書刊外,還有一些大學,如燕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廣州暨南大學、湖南湘雅醫學院等,也直接向外國出版社或書商訂購書刊。這一時期,有的西書業同時兼營少量書刊出口,部分大學和學術研究機構,也編印一些語言文字、考古和民俗方面的外文書刊,作商業性銷售和對外進行交換,數量甚微。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新華書店曾從蘇聯進口中文版圖書。

進出口業務機構的建立和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書刊進出口業務開始進入有計劃的發展階段。在出版總署領導下,1949年12月首先成立中國國際書店,專門經營書刊進出口。同時,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出版英文版新華社電訊稿和《人民中國》雜誌,設立出版發行處,負責對外發行。香港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和三聯書店等出版發行機構,也承擔在港澳地區和海外發行內地書刊的任務。

1950年,政務院為加強進口書刊管理,頒佈《印刷品進口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書刊進出口實行國家壟斷, 由中國國際書店獨家經營。 陸續在天津、上海、武漢、廣州、重慶、瀋陽、大連、哈爾濱等 8大城市建立國際書店分店,中國第 1次有了正規的外文書刊發行網。60年代初,各地國際書店改名為外文書店,並且在很多中小城市成立外文書店或新華書店外文部。到1987年全國已有 300多個外文書刊發行點,形成較為完整的發行網路。

近40年, 書刊進出口和發行機構屢經變化,1953年,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的發行處併入國際書店,成立出口部。1958年在人民畫報社、外文出版社和國際書店基礎上,成立外文出版發行局,統營對外圖書進出口。1961年,國際書店將進口外文書刊業務劃分出去,成立中國外文書店,專門經營進口書刊。1973年,以外文書店為基礎,成立了中國圖書進口公司,歸國家科委領導。70年代末期,為了把書刊進出口業務搞活, 引進競爭機制,中國圖書進口公司擴大經營出口業務,改名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中國國際書店也擴大經營外文書刊進口,並於1984年改名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1981年初,在國家出版局領導之下,又成立中國出版對外貿易總公司,在天津、上海、廣東、福建、浙江、山東、黑龍江等地設分公司,經營書刊進出口業務。以後,相繼出現北京外文圖書發行公司,上海外文圖書發行公司,教育圖書進出口公司,等等。形成多渠道進出口書刊的新局面。

進口書刊概況

在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和“洋為中用”方針指導下, 中國每年用外匯引進世界各門類書刊。書刊進口實行優惠政策,不徵收關稅;對進口書刊實行審批制度,根據社會主義建設和文化交流的需要,有選擇地進口各類書刊。總的精神是,既要積極引進有用的書刊,又要防止淫穢和反動書刊的流入,並注意節約外匯。

在50年代,進口蘇聯和東歐國家書刊較多,在全國各地外文書店公開發行。同時,也注意引進西方國家書刊資料,以滿足大專院校和科研部門的需要。60 年代初,情況逐漸發生變化,進口西方國家書刊比重越來越大。中國進口外國報刊基本上以代辦為主,1987年進口外國報刊約 3萬種,25萬年份。進口圖書是以接受各單位委託代訂為主,門市銷售為輔。各機關團體和個人讀者,還可以通過各地圖書進出口公司和外文書店購買外文書刊。為及時提供國外出版情報,許多公司和外文書店定期編印國外書目,經常舉辦國家和專業書刊展銷會,供讀者參觀選訂。1986和1988年,中國圖書進出口總公司連續兩次舉辦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促進國內外出版交流。到1987年中國已同世界近百個國家出版商和書商建立貿易關係。1987年進口圖書10萬種,文獻資料50餘萬種,總進口量約100多萬冊,用匯5 000多萬美元。進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書刊比例為7∶3,其中英文圖書佔第一位,其次是日文、俄文、德文、法文。

出口書刊情況

中國出口書刊分兩類。一部分是外文書刊,這是專為增進海外瞭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擴大文化交流而出版的。1952年,以《人民中國》和《人民畫報》為基礎,成立專門出版外文書籍的綜合性出版社──外文出版社。該社延聘一批中外專家和翻譯人才,自行編寫和挑選一批優秀中文圖書, 譯成各種外文出版。近40年,出版《人民中國》等 6種雜誌,39種文版。用49種文字出版圖書1900多種, 1萬多個版別。其中包括多種外文版的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的著作;介紹中國情況的外文版圖書,有《中國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 中國古典文學《紅樓夢》、《水滸傳》, 現代文學作品《青春之歌》、《暴風驟雨》、《紅巖》以及不少畫冊、兒童圖書,也都有外文版出口。80年代初,該社又成立了新世界出版社,出版英文版《熊貓叢書》,很受外國讀者歡迎。1986年以後,外文出版社每年翻譯出版約 400 種新書。此外,中國一些群眾團體,也出版部分外文書刊對外發行。如上海兒童福利基金會的《中國建設》、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的《中國婦女》、國家體委的《中國體育》、中華醫學會的《中華醫學雜誌》等。另一部分是中文書刊出口,中央和地方各出版社,每年出版5~6萬種圖書,通過各圖書進出口公司對外發行,每年出口約 2萬種。中文圖書主要發行東南亞、日本以及美國、西歐。讀者物件為各國大學和公共圖書館, 漢學研究機構, 漢學家、華裔和華僑,為擴大圖書出口,中國每年派代表參加法蘭克福、倫敦、莫斯科、華沙等國際圖書博覽會。從80年代開始, 很多出版社積極開展同外國出版商合作出書,或出售版權,或提供書稿和圖片,也有共同編書、編畫冊的。幾年來合作專案已達 400多種,成為向海外推廣中國書刊的重要途徑之一。到1987年止,中國累計已出口圖書達7億多冊;建立國外發行網點800多家,向世界182個國家和地區出口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