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盡稽萬物之理

[拼音]:hangkong zhadan

[英文]:aerial bomb

從航空器上投擲的一種爆炸性彈藥。俗稱炸彈。按用途可分為三類:直接摧毀或殺傷目標的主用炸彈,包括爆破炸彈、殺傷炸彈、燃燒炸彈、穿甲炸彈和核炸彈等;在轟炸和航行過程中起輔助作用的輔助炸彈,如照明炸彈、標誌炸彈等;用來完成特定任務的特種炸彈,如發煙炸彈、照相炸彈、宣傳炸彈和訓練炸彈等。

結構原理

航空炸彈通常由彈體、安定器、裝藥、引信、彈耳等部分組成(見圖)。彈體即外殼,包括彈頭、彈身和彈尾三部分,有的在彈頭上安有環形箍,稱為彈道環。當炸彈運動速度接近音速時,彈道環可提高炸彈的穩定性。外掛炸彈通常有較好的流線外形,以減少下落的阻力。安定器裝在彈尾上,保證炸彈沿一定彈道穩定下落;有的炸彈用穩定傘使其穩定下落。彈耳或彈箍將炸彈懸掛在飛機上。彈箍即帶彈耳的箍圈,用於薄殼彈體。裝藥是使炸彈產生各種毀傷效果的主要能源,通常裝炸藥、燃燒劑、發煙劑或核裝藥等。引信用來保證炸彈在預定條件下適時起爆,並通過傳爆管使其充分可靠地爆炸。

爆破炸彈

主要利用爆炸時產生的衝擊波、壓力波和破片來毀傷目標。裝填係數(裝藥量佔全彈重的百分比)40~70%。 彈重50~20000千克。在土壤表層爆炸時,除在炸點周圍形成壓縮圈、破壞圈和震動圈外,炸點上方的土壤還受到高壓氣體推動被拋散,形成漏斗狀彈坑。其破壞作用的大小,通常以破壞半徑和彈坑容積來衡量。在空氣中爆炸時,形成猛烈的衝擊波,使一定距離內的障礙物受壓力而破壞,其破壞半徑是使目標達到預定毀傷程度的衝擊波作用距離。深水炸彈在水中爆炸時,主要靠衝擊波、氣泡和壓力波的作用破壞水下潛艇和障礙物(見水障礙物),一般要大於空氣中的破壞作用;通常也用破壞半徑表示其威力。

燃料空氣炸彈也是一種爆破炸彈。殼體炸開後,燃料與空氣混合成膠狀雲霧,經二次引爆,產生衝擊波毀傷目標。衝擊波的強度相當於梯恩梯炸藥的2.7~5倍。

爆破炸彈按其外形構造特點,可分為高阻爆破炸彈和低阻爆破炸彈。舊式高阻爆破炸彈掛在機艙內部,其外形短粗,空氣阻力系數大。低阻爆破炸彈多懸掛於艙外,採用長細比較大的低阻氣動外形,以減小阻力。

殺傷炸彈

主要用爆炸時產生的破片,殺傷有生目標和毀傷武器裝備。彈重在0.5~100千克之間,裝填係數在15%以下。當破片動能達到78.5焦耳時,對人能起到殺傷作用。為了使炸彈產生較多的有效破片,除要選擇彈體材料外,還可採用在彈體或藥罩上刻槽來控制殺傷破片的大小、形狀和數量,還有的在殼體內填塞大量鋼珠等,以增大殺傷效果。圓柱形炸彈爆炸後,破片從頭部向外飛散的約佔10~15%,從彈尾方向飛散的約佔10~15%,其餘均從彈身側向飛散。因此,為了充分利用破片的殺傷作用,殺傷彈一般採用近炸引信或長觸杆引信,使炸彈距地面一定高度爆炸。

燃燒炸彈

主要利用燃燒劑燃燒時燒傷目標。重量一般為0.5~500千克。鋁熱劑燃燒炸彈的燃燒溫度可達3000℃,主要用於燒燬建築物和工事。凝固汽油燃燒炸彈的燃燒溫度可達850℃左右,燃燒時間約1~15分鐘,且具有較強的粘附性。對易燃目標造成的破壞效能比爆破炸彈高十幾倍。

穿甲炸彈

靠炸彈的動能和內部裝藥,摧毀堅固混凝土工事和軍艦等裝甲目標。重量多在幾百千克至1000千克之間,裝填係數為5~15%。彈體較厚,一般採用高強度鋼整體鍛造,彈頭更厚一些,引信一般裝在彈尾。法國的“迪蘭達爾”目標侵徹炸彈,也屬穿甲炸彈。這種炸彈帶有小動力推進裝置,由點火控制系統控制阻力傘、解除戰鬥部保險和控制助推火箭發動機的點火時間與順序。阻力傘使高速水平飛行的炸彈獲得合適的落角,助推火箭發動機使炸彈增加動能,穿入目標內爆炸,多用於轟炸機場跑道。裝填係數大於15%而小於30%的炸彈,稱為半穿甲炸彈。如美國的AN-M59A1半穿甲炸彈,其裝填係數為30%。

集束炸彈、子母炸彈或固定投彈箱

採用面積覆蓋技術,即把大量的小型殺傷彈、破甲炸彈、燃燒炸彈等裝在一起投放,可使小型炸彈得到合理的運載,將子彈按著目標毀傷概率的最大期望值,一次或逐次投放到預定的面積上。美國的 CBU-59A/B型子母炸彈的母彈內裝有717枚子彈,法國的“貝盧加”可裝151枚小型破甲炸彈或殺傷炸彈。採用在母彈運動中分節拋撒小炸彈的方法,能使小炸彈均勻地散佈。如英國BL-755航空子母彈箱散佈面積為50×200米2。

簡史

1911年,在義大利土耳其戰爭中,意軍從飛機上向土軍投放了 4枚由手榴彈改制的重量為2.04千克的炸彈,揭開了空對地轟炸作戰的序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專為空投而設計的爆破炸彈、殺傷炸彈和燃燒炸彈。這種專用航空炸彈不象炮彈那樣受到口徑及膛壓的限制,彈體可以薄一些,裝藥量大大增加,攻擊範圍和威力遠遠大於炮彈。這次大戰中,交戰雙方投放的炸彈共約5萬多噸,對城市、交通運輸和工業中心的破壞起了一定作用;但由於轟炸精度低、飛機載彈量小,轟炸效果不夠顯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激烈爭奪空中優勢,大力發展軍用飛機,同時也促進了航空炸彈的發展。爆破炸彈的重量提高到50~20000千克。 採用了黑索今和梯恩梯混合炸藥。殺傷炸彈在結構上採用了預製破片技術,同時發展了集束炸彈、子母炸彈和固定投彈箱的面積覆蓋技術。凝固汽油燃燒彈的出現,使燃燒炸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此次大戰,交戰雙方共消耗了約500萬噸炸彈,對戰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制導航空炸彈和原子彈的出現,給炸彈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領域,但也對世界和平和人類生存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同時,延時、瞬發等引信的出現和發展,使炸彈的效能不斷得到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殲擊轟炸機廣泛採用了在機身內加大油箱,在機身外(或機翼下)懸掛炸彈的方式,以改進飛機的機動性和加大航程。為了減少外掛炸彈的阻力,提高飛機的速度和增大作戰半徑,航空炸彈採用低阻氣動外形,增大長細比,出現了低阻炸彈系列。為了避免低空大速度水平投彈時炸彈跳彈,危及載機安全,一些國家研製發展了低空減速炸彈,如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研製的金屬阻力板式減速炸彈,西班牙在70年代研製的柔性阻力傘式 BRP減速炸彈和英國研製的阻力板與阻力傘複合型減速炸彈等。

發展趨勢

為了適應現代作戰的需要,航空炸彈越來越多地採用小動力或滑翔技術,以增大戰術空間;採用低空炸彈,以提高突防效果;採用各種制導方式,以提高直接命中精度和全天候作戰能力;採用高能炸藥,自鍛破片及串聯複合聚能裝藥結構,複合效能戰鬥部,面積覆蓋技術與火箭增速等,以提高殺傷威力,提高摧毀叢集坦克、破壞混凝土工事和飛機跑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