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特根斯坦,L.

[拼音]:Zhao Handan Gucheng

[英文]:Site of the Zhao State Capital at Handan

中國戰國時期趙國都城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區及其西南郊。總面積約1888萬平方米。全城分廓城與宮城,兩部分相距60餘米。據考查,廓城興起於春秋時期,戰國加以擴充,是趙都主要組成部分。漢代為趙王如意的都城。漢以後逐步衰廢。宮城營建於公元前 386年趙都遷邯鄲前後,毀於秦朝末年。1940年日本人曾進行區域性調查挖掘。1964~1965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和邯鄲市趙王城文物保管所對宮城進行了全面的調查與鑽探。1970年以來對廓城進行調查鑽探,同時配合工農業建設工程進行了區域性的清理髮掘工作。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宮城

習稱趙王城,由西城、東城、北城組成,平面似品字形,位於今邯鄲市西南 4公里處,城內面積約505 萬平方米。

西城平面近方形,每邊長 1390 米。四周城牆均存,寬20~30米,最寬處達52米,殘高3~8米,每面各有兩門。城內地面儲存夯土臺 5座,其中以中部偏南的“龍臺”最大,臺基邊長264~296米,殘高16米。龍臺及以北的 2號、3號夯土臺,構成南北中軸線,兩側地下殘存夯築基址多處。

東城略小,與西城僅隔一牆,平面近長方形,東西最寬處 926米,南北長 1442米。四面城垣寬 20~40米,殘高2.8~6米,現存南1門,北2門。城內偏西現存夯土臺 3座,以“南將臺”、“北將臺”規模較大,附近尚有地下夯築基址多處,組成東城南北中軸線上的建築群。

北城位於北側,平面不太規整,東西最寬處1410米,南北長1520米。地上城牆僅存西牆南段,城牆寬30米左右,殘高 2~7米,現存南面3門,城內和城西各存夯土臺 1個。

城牆構築是先在原生土以上墊土夯實後,再築牆。夯窩密集,直徑約4~6釐米。夯層厚6~8釐米。牆外側下部壁面,收分約為11度,內側為臺階式,每高 2米左右內收 1米,形成一層臺階,上鋪筒、板瓦,現僅存下半部兩層。牆上內側每隔20米左右用陶製的排水槽構築成斜坡式排水道。

城內夯土臺基底部多為方形,四面呈臺階狀,有的臺階上儲存有建築基址,如“龍臺”近頂部的一層,寬15~30米,檯面較平整。2號臺的中腰東西兩側各發現兩列南北向的柱礎石。在將臺等處也發現面平而不規整的柱礎石及瓦片等。

廓城

位於宮城東北。1970年發現。平面為不規整長方形,東西最寬處3240米,南北長4880米。除西垣的“鑄箭爐”、“梳妝樓”、“插箭嶺”、“王郎城”等處有地面上斷續的夯土牆以外,其餘大部分都在地表以下 0.2~8米的深處。城牆寬20~30米,殘存高度0.3~10米。夯層明顯勻稱,厚 7~10釐米。廓城西北有一小城,平面略呈梯形,上寬290米,下寬400米,南北長約700 米。北面和西面有高大的夯土臺。臺的周圍發現有大型礎石和瓦片,互相連線為一組高大的建築群。在今地面下4~9米深處,戰國文化層和漢代文化層遍及全城。在部分戰國文化層下,發現有春秋時期的遺物。中部偏東處戰國文化層發現有鍊鐵、鑄銅、燒陶、制骨和制石等作坊遺址和陶井遺蹟。漢代文化層出土遺物也很豐富,並發現有鑄錢、古井遺蹟。

遺物

陶器多系泥質灰陶、火候高,質地硬,紋飾有繩紋、弦紋、雲雷紋、米格紋,部分陶片有“邯亭”戳記。常見的有陶筒瓦、板瓦、瓦當、空心磚、排水槽、水管、豆、盆、罐和鐵錛、貨幣、銅鏃、石夯錘等。貨幣上銘文有“甘丹”、“明”、“白人”、“安陽”。

1961年建立趙王城文物保管所,負責趙邯鄲故城的保護工作。

參考文章

趙邯鄲故城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