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

[拼音]:Anyue shike

中國佛教與道教混合的石窟。位於四川省安嶽縣境內,分佈於全縣4個區32個鄉,儲存較完好的有45處,主要有臥佛院、千佛寨、圓覺洞、毗盧洞、華嚴洞、茗山寺、玄妙觀等處。計有摩崖造像105處,造像約10萬身。根據現存題記,造像盛期主要在盛唐至北宋末近 400年期間。石刻內容以佛教造像為主,有少量道教造像,也有對社會現實生活的描寫。

臥佛院

位於縣城北25公里的八廟鄉臥佛溝,共有大小龕窟139個,造像1600餘身。臥佛為釋迦牟尼涅槃像,全長23米,頭長3米,肩寬3.1米,左側臥於距地約10米高的崖壁上。頭東腳西,體型修長,薄衣貼體,表情安詳。身後上方刻說法圖、20餘身弟子、菩薩、神王、力士像等,面目、表情各不相同。佛腰部背向觀眾坐一弟子,以右手中指與食指輕按於佛的左手腕上切脈。從其背影上傳達出一種關注、期望的神情。佛足部前方立一裸露上身,肌肉暴突的力士,舉右拳,左手五指張開作護衛之狀。其有力的動作與切脈弟子之沉靜內斂的形態形成鮮明對比,在構圖上也打破了因佛身僵直而形成的拘板佈局。這種處理手法是富有特色的。佛頭右上方刻有“貞元”2字,據此可知這一造像刻成於唐代貞元(785~805)年間。與涅槃像遙相對應的藏經洞,有唐開元(713~741)年間刻的《大般涅槃經》等20餘種,共40餘萬字,為研究佛教典籍和書法藝術的重要文物。

圓覺洞

在縣城東1公里的雲居山上,有唐、宋時期摩崖造像103龕(窟),大小造像1933身。以宋刻西方三聖雕造最精。三像分別刻於三大龕中。中為阿彌陀佛,高5米;左為觀世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三大像均面龐豐滿,神態安詳,體態勻稱,刀法流暢,代表了宋代石刻造像的水平。從觀音像旁碑記得知,這些造像完成於宋元符二年(1099)至大觀元年(1107)期間。

毗盧洞

位於縣城東南25公里的石羊鎮塔子山上,有摩崖造像446身,據明萬曆(1573~1620)年間碑文記述,此處造像始刻於五代後晉天福(936~944)年間,後世陸續修造,為五代、北宋時期四川佛教密宗的主要道場之一。造像中有《柳本尊十煉修行圖》,人物眾多,造型生動。毗盧洞觀音堂內觀音像,高約3米,戴寶冠,袒胸腹,飾瓔珞,右手撫屈起的右膝端坐,身略左傾、雙目下俯,表現出一種悠閒、嫵媚的表情,俗稱風流觀音。

此外,華嚴洞的華嚴三聖、十菩薩坐像和經變故事浮雕,茗山寺近40身4~7米高的造像,玄妙觀的唐代道教造像等,也都是安嶽石刻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