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敏斯特條例

[拼音]:Taixi yizhi

商代中晚期遺址。位於河北省藁城縣臺西村。面積約10萬平方米。原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於1965年9月調查時發現,1973~1974年發掘。

遺蹟

發現半地穴居址2座,地面建築12座。房屋以樑柱為屋架,牆壁為夯土和土坯築成。平面多為長方形,間數不等,每間長4~6米,寬約3米。最大的由6個單間組成。門開在房屋一端,個別的門道兩側有對稱的4個柱穴,也許是門樓式建築。有的房屋在山牆上半部開有風窗。一座形制較特殊的房屋,建在高出地面1米的臺基上,平面呈階梯形,無前牆,只有密排的柱穴,進門處有臺階,可能是一座斜坡式屋頂的房子。屋內堆積大量灰燼和陶容器,大量的桃、李、棗等植物種仁及重8.5公斤的人工培植的酵母。在房屋附近發現2眼水井,井內均有木質井盤,井底見有木桶、陶罐等汲水用具。這種情況表明,這裡很可能是一座釀酒作坊。

此外,還發掘出100多個窖穴或灰坑。有的坑內埋牛、羊、豬三牲,有的坑內有被捆綁的人骨架,這可能是營造房屋或安葬死者時的祭祀坑。

共清理墓葬112座。 大都為中小型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平均長度約2米,寬約0.7米,有的墓底有腰坑,個別墓有壁龕。大都有棺無槨,以仰身為主,俯身次之,有少數屈肢葬。經鑑定,死者年齡多在20~50歲之間。隨葬品絕大多數是陶器,器形以鬲、大口罐最多。少數較大的墓用青銅器隨葬,此外,還有骨器、玉石器、漆器、貨貝等。9座墓中發現有殉葬人,有的殉1人,有的殉2人,多放在二層臺上,有的並有木棺,個別墓殉葬人放在棺內墓主一側。殉者大都是20歲上下的青年男女,也有少年、兒童,多數捆綁手腳,有少數受過刖刑。也有用狗殉葬的,少者1只,最多6只,多放在腰坑內,有的在二層臺上或填土中。

遺物

出土較完整的遺物3000餘件,其中以陶器、石器、骨器為最多,此外有青銅器、蚌器、漆木器、玉器、絲麻織品、植物種仁等。

陶器中主要是灰陶,其次是紅陶、黑陶,也有少量的白陶、硬陶和原始瓷器等。器形以鬲、鼎、甗、斝、爵、盆、罐、大口尊、尊、壺、甕、碗、簋、豆、盤、觚為主。一些陶器上刻有文字,主要為數目字,此外還有臣、止、乙、丁、魚、大、刀、矢、戈等字,這裡的陶文與殷墟的陶文聯絡十分明顯,且有較多的原始性,對於探討漢字的起源和發展有重要意義。青銅器大部分出自墓葬中,主要有禮器、生產工具和武器等。器形有鬲、鼎、斝、觚、爵、瓿、罍、矛、戈、戟、鉞、鏃、?、鑿、鋸、刀、匕、、甲泡、鈴等。這些青銅器與鄭州商代遺址、安陽殷墟所出的大體相同,但也有少數器形如柳葉形羊首銅匕具有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特色。第 112號墓出土一件鐵刃銅鉞,經鑑定,鐵刃部分是以隕鐵加熱鍛成,表明中國早在公元前14世紀時就已經認識了鐵(見彩圖)。發現的漆器有盒、盤等,均為硃紅地、黑漆花,花紋有饕餮、蕉葉、雲雷和夔紋等,有的還鑲嵌綠松石和貼金箔,裝飾頗為富麗。墓中出土的若干青銅器上粘有絲織品痕跡,其種類有紈、紗、紗羅(綾羅)、縠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縠”,這是目前中國出土年代最早的縠的實物。另外,在居住址中還發現一些已斷裂的麻布殘片,經鑑定,可以確定為大麻纖維。麻布是平紋組織,其中一塊經紗密度為14~16根/釐米,緯紗密度 9~10根/釐米。同馬王堆漢墓中的麻布非常接近,可見當時麻紡技術是相當高的。在14號墓的二層臺上發現1件石鐮,裝在一個長方形漆盒內。有人認為此即“砭鐮”,是中國已知年代最早的一件醫療工具。另外,在遺址中還發現一些桃和郁李等植物種子,有人認為這些植物種仁有可能是用作藥物的。

分期和年代

臺西遺址的文化內涵是由兩期居住址和兩期墓葬構成的。其相對年代從早到晚依次為早期居住址、早期墓葬、晚期墓葬、晚期居住址。根據對出土木炭的放射性碳素斷代,晚期居址的年代為前1300±100年,相當於殷墟前期,早期居住址的年代根據所出遺物的比較,大致相當於鄭州二里崗上層或稍早。

參考書目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臺西考古隊: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79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