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鳳霞(1933~ )
[拼音]:chaoju zuoyongshuo yu jiechu zuoyongshuo
[英文]:theory of action at distance and theory of action through medium
物理學中關於物體相互作用實現方式的兩種對立的觀點。超距作用說認為,物體間可以不借助中介物而直接地、瞬時地實現相互作用;接觸作用說認為,物體間只能通過直接接觸或通過中介物以有限的速度實現相互作用。
在近代科學產生以前,以感性直觀為基礎的接觸作用觀點占主導地位。隨著牛頓力學的成功,超距作用觀點逐漸佔了優勢,並在物理學中得到廣泛的傳播。這種觀點同I.牛頓的絕對空間、 絕對時間和絕對不變的原子的觀點有著內在的聯絡,具有一定質量的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就是這種瞬時超距作用力。雖然以超距作用觀點為基礎的牛頓力學便於用數學方法處理大量實際問題,但在相互作用機理上存在著問題,難以解釋物質的相互作用通過“非物質”的虛空進行瞬時傳遞的原因,作為對這個疑問的解答,以相互作用機理的實驗研究和數學模擬為基礎的接觸作用說一再被提出來。一種有代表性的接觸作用觀點認為,在絕對不變的原子之間存在著一種連續的充塞整個宇宙空間的介質以太。以太是一種不具有靜質量的物質形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就是通過它傳遞的。這種觀點的早期代表人物是R.笛卡爾。由於從以太接觸作用的觀點得不出可與實驗相比較的結果,這種觀點曾一度受到冷遇。但隨著19世紀以來電磁學的發展,情況發生了有利於接觸作用觀點的變化。M.法拉第和J.C.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確立了電磁現象通過場以有限的速度傳播的觀點。理論推導和實驗事實都表明,電磁相互作用在電磁場中由一點逐漸傳播到鄰近的一點,其傳遞速度等於光速。
電磁理論的確立證明了以笛卡爾為代表的接觸作用觀點的正確性,但並不等於說笛卡爾的機械以太的觀點是正確的。1905年A.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徹底拋棄了機械以太的觀點。80年代以來,由於對量子理論中EPR悖論的理論爭論和實驗研究,似乎表明量子關聯現象同超距作用有關,超距作用說與接觸作用說的衝突又以新的形式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