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瑛

[拼音]:Wu Ba

先秦時期五個勢力強大的諸侯國。亦作五伯。其具體所指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1)《左傳》成公二年:“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以役王命。”杜預注:“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韋,周伯齊桓、晉文。”主張五霸分指夏、商、週三代的五個諸侯國。此說沿用《白虎通·號》和《風俗通·皇霸》的說法,乃依據《國語·鄭語》和《論語·憲問》的材料拼湊而成。但夏、商兩代史事渺茫難考,有關昆吾、大彭、豕韋的情況也缺少記載,是否出現了諸侯爭霸活動更無以證明。

(2)《孟子·告子下》稱:“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又說:“五霸,桓公為盛。”顯然是指春秋時代的五個國君而言。故趙岐注:“五霸者,大國秉直道以率諸侯,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是也。”這是一種相當流行的說法,不過其中的秦穆公、宋襄公並未成為中原霸主。

(3)《荀子·王霸》以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五伯”。從春秋的歷史狀況看,此說較為恰當。大國爭霸是春秋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當時因諸侯割據,未能形成統一的政治核心,所以司馬遷說:“幽厲之後,周室衰微,諸侯專政,……五霸更盛衰”;孔子也講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諸侯中相繼興起的強國,有的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如齊桓公、晉文公;有的形式上取得周王室認可,如越王勾踐;有的則打算取代周王室,如楚莊王。他們都為爭奪僕從國而展開政治和軍事的角逐以謀求霸主地位。事實上,春秋數百年間,追求並達到這種地位的君主不止五位,齊桓公等不過是最著名的幾個代表。由於論者取捨標準不同,故而出現了分歧的說法。

參考文章

帶“五霸”的詩句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