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
[拼音]:Ke'erlaiza
[英文]:Miroslav Krle▋a (1893~1981)
南斯拉夫作家、劇作家、詩人。出身於薩格勒布一個資產階級家庭。曾在匈牙利佩奇中等軍事學校和布達佩斯魯道維柴烏姆陸軍大學學習。在中學時即開始參加革命活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東線當兵,結識了同一兵營的鐵托。戰後主辦過《火焰》、《文學共和國》、《今日》、《烙印》等雜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住在薩格勒布,曾被烏什塔沙反動政權逮捕入獄。1945年南斯拉夫解放後,任《共和國》、《論壇》雜誌編輯,南斯拉夫百科全書主編,辭典編輯所所長,南斯拉夫科學藝術院院士、副院長等職。他於1914年開始創作。早期創作表現浪漫主義傾向,同時受象徵主義影響,後來走向現實主義。劇本《加利齊亞》(1922)、《苦難》(1922)和《狼谷》(1923)描繪了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災難和奧匈帝國對克羅埃西亞人民的壓迫。1926至1932年間發表的劇作《格列姆巴伊老爺們》、《垂死掙扎》、《麗達》和其他散文作品,以格列姆巴伊家族的發家史為題材,反映了克羅埃西亞資產階級興衰的過程。其中《格列姆巴伊老爺們》被認為是兩次大戰之間南斯拉夫戲劇創作的高峰。長篇小說《菲利普·拉丁諾維奇的歸來》(1932)仿馬爾塞洛·普魯沙特的筆法寫成,描寫克羅埃西亞資產階級的腐化墮落,是南斯拉夫優秀的長篇之一。《布利特沃的宴會》(1938~1939)對封建君主制度的腐朽黑暗進行了諷刺和揭露。敘事詩《彼得裡茨·克利姆普赫之歌》(1936),反映16至17世紀克羅埃西亞農民遭受貴族地主和教會壓迫的情況。這首長詩是用卡伊卡夫方言寫成,採用民歌體裁,詩中運用豐富的古語和古代傳說,有濃郁的鄉土氣息。1945年南斯拉夫解放後,克爾萊扎發表了幻想劇《阿雷特伊》(1959)和長篇小說《旗幟》(1962~1968)等,前者曾獲南斯拉夫戲劇一等獎。